1、李政道
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 本姓陈,五世祖是太平天国部下,后太平运动失败改姓李,政道改姓陈。江苏苏州人,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曾就读于东吴大学(苏州大学)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因抗战,中学未毕业。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1949年与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
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又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
2、杨振宁
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男,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 杨振宁4岁认字3000多个,5岁会背《龙文鞭影》,少年时代就读厦门市演武小学,北京教会学校崇德中学等。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在此期间他受教于王竹溪,吴大猷等物理学家。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此后杨振宁为提高中国的物理研究水平作了许多工作,多次回国讲学,为被政治运动所破坏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当时国际物理研究的前沿知识。 1980年代推动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他还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奖项的设立以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科教领域的发展。
3、丁肇中
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名誉教授 。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
4、李远哲
1936年生于 ,美籍华人,1986年诺贝尔获化学奖。
李远哲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 人。目前为“中央研究院”、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以及德国哥廷根科学院等之院士。
李远哲 教育家、 科学家、 化学家,皇民化运动期间被父母改名为岩里哲夫, 新竹市人。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以及国立中山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5、朱棣文
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
朱棣文于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的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他先后就读于罗切斯特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数学和物理学专业学位。
祖籍中国江苏太仓。他的父亲是太仓人,母亲是天津人,现已在太仓创建了朱棣文小学,1998年曾经访校一次,40年代来到美国。他们育有三子,都学有所成。朱棣文排行老二。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专业为物理应用物理(原子物理);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政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振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丁肇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远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