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分的1万字论文......其实你可以百度搜索一下
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诺贝尔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希望能解答下
100分的1万字论文......其实你可以百度搜索一下
中国百多年来被外国人打怕了,总结来总结去,强兵必须有工业,要搞工业必须有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研究必须有基础科学。所以中国最早的一代搞学问的人或多或少都抱着一颗精忠报国的心去学的。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战火纷飞的三四十年代,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学者,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扬振宁的父亲到死都对杨先生入籍美国而梗梗于怀。我理解,当时冒着战火好好读书做学问,是与世界列强竞争的另一条战线,是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继续存在于世界的头等大事。 现在我们已经不太把发展基础科学、甚至教育作为生活中特别大的事情了,发展经济或者说赚钱才是大家共识的头等大事。所以现在搞科学不再是救国了,而更象是 “投资”,所以有人会说:我们的资金可以现在一下子都投进去,但短期肯定看不出效果,所以现在不能太着急等等。从如此实用主义角度看问题的中国人其实并不真的需要基础研究(包括各学科的,哲学、历史、宗教、艺术等都算)。在中国,多数具有才华、头脑灵活的年轻人投身工商业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他们的这种行为也显然为社会、政府、媒体和家庭所支持。 媒体和大众一年一度对诺奖的唏嘘显然并不反映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或者对人类知识的追求,他们其实需要的是一种认同,象奥运会一样,需要有一个“权威平台”来证明中国已经不是从前的中国了,已经加入到现代世界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或许是一种民族虚荣心的体现,或者是民族不成熟的体现。中国的科技、文化整体落后于欧美、日本、俄罗斯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无法用举国体制、奥运工程迅速挽回,也无法通过2**,9**,**创新工程挽回。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计划,可以计算“投入产出”的事情。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中国人对科学的认识、对理性的认识、对真理的认识......,这是一个思想上脱胎换骨的工程,非几代人的努力,很难实现。 换一个角度,媒体所鼓吹的“中国自己的诺贝尔”是很难实现的,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现代科学的特点是合作和开放,如何定义什么是中国自己的,什么是外国的?以国籍定,李-杨当年得奖的时候都还是中国籍,放到今天这属于国家留学政策的成绩,似乎应该算中国自己的。 那以工作发表单位定?以现工作单位定?以谁投资定?......这个问题再讨论下去会显得很无聊。因为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本来就属于全世界,今后的趋势也是大家一起投资、一起做、厉害的人物肯定到处交流,如果想早点兑现诺贝尔情节干脆聘一个有希望得奖的老外到中国来工作。赌一把,还是有可能的。 其实没有诺贝尔奖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中国能尽快富起来,吃饱喝足,大家各自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就足够了。缺了诺贝尔奖,我们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中国的诺贝尔奖情节可以结束了,如果我们爱科学、求真理,那就直接讨论学术好了。
贝尔奖所奖励的是原始性创新科技,是对人类整个文明、社会进步都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科学研究。而在我国,在代表我们未来的中小学校园里,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在回答“将来是愿意当盖茨还是当牛顿”时,我们听到的是盖茨,从此起彼伏骄傲的回应声。这不得不使人联想到每年地坛公园举办的高招咨询现场,咨询会上最火爆的,绝不是基础的理论学科专业,而是那些计算机、弱电和信息类应用专业的咨询台。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对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国家科学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础研究领域客观物质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培养出了一批批的科研人才。虽然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但中国在高能物理、生物科技方面的研究设施和研究成果都已经是国际一流的。
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中国文学界也是中国文人心中一个难以释怀的结。不久前 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之后,近日又传出巴金先生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记者半信半疑四处证实之后,也听到各界不一的种种反映,“诺贝尔文学奖是否值得中国文人奉若神明”,“中国文人是否一定要踏上诺贝尔之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离得奖到底有多远”不管承认与否,诺贝尔奖在中国文人甚至中国人心里都已经留有挥之不去的遗憾与期盼。“渴望诺贝尔奖实际就是渴望认可”记者第一个前往求证的地方是中国社科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接受采访的陆建道研究员闻知此事后反应平平:“这件事一点也不稀奇,提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陆建道告诉记者,研究所每年都能收到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寄来的选单,上面印有委员会主任的签名,请大家推荐人选,推荐人的身份不限,陆建道进而解释这种提名和奥斯卡提名不同,被提名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经过重重筛选入围参加最后角逐,可一旦入围人选便不再公开。陆建道告诉记者研究所里的选单很少会被寄回,大家对此兴趣不大。而陆建道也是不填写选单的诸多研究员之一。“文学奖和其它理科奖项有所不同,它没有量化的标准,更多的是个人的喜恶、政治因素的影响,当然也会适度考虑内容,正面积极、理想主义的风格似乎更能赢得评委的欢心。”而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本身,陆的理解相对于群情激昂的诺贝尔情结更为冷静与淡然。“在国外并不是所有的作家对诺贝尔文学奖都奉若神明,这个奖项似乎对书商和出版商更为重要。另外诺奖的高额奖项对拿稿酬的作家而言,也有不小的诱惑力。可是回顾诺贝尔奖的历史,许多应该获奖的人没有得到,这就足以说明诺奖并不是权威标准,”陆建道谈锋甚健时常常会插问:“我是不是说得太多了。”而一旦继续下一个话题,陆又恢复急促而略带激动的语速:“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渴望,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自卑,他们需要得到别人认可,其实中国人没有必要显得过于激动,这样有失风度,应该荣辱不惊。”“而且,诺贝尔奖在评选时带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偏向性,其中有翻译的障碍但也不乏政治取向的偏颇。”在谈到此次巴金被提名一事时,陆建道认为“巴金先生的作品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其它作品相比,内涵稍弱一些,他对人性的复杂描写不够深入,可能年轻人会比较喜欢他的那种感伤的笔调,在我看来,这种提名更多的是对九十岁高龄的巴金先生的一种敬意。”至于能否获奖,陆认为:“每个作品具有相当高的不可比性,这种评比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获奖也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当代最优秀的作家,其实中国的优秀作家辈出,有实力获奖的作家不止一个。”“这是美国华裔文人的善意之举”有消息传出,江苏省作协***赵本夫是国内得知此事的第一人,记者几经周折后采访到赵本夫,尽管略为勉强,但赵的回答还是给了记者一个明确的答案。4月24日,赵本夫收到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王海龙来信,信中称巴老是“当代中国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大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享誉世界的崇高声望和国际文化界尊崇的优异基础”,“您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执著探讨和神圣理解已经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尽管赵本夫对此也感到意外,但还是按照信上委托向新闻界以及巴金先生转告了信中的邀请。赵本夫告诉记者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设立于约纽,于今年1月成立,已与瑞典皇家学院取得联系,并得回执,巴金是该委员会提名的第一人。赵本夫告诉记者委员会**之一的王海龙是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师,与其已有多年的书信往来。赵本夫谈及此事时略显勉强但仍算善谈:“这次提名应该是美国华裔文人的一种善意的举动,在国内可能大家不愿自己提出来,而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现当代有不少杰出作家,值得提名,如果没有是一种遗憾。”但赵本夫同样认为:“中国作家不可能为获奖而写作,是否获奖不必太在意,中国作家不必把一个奖项看得过于重要。”赵同时也说道:“如果能得奖,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对中国而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名单中没有中国人是不正常的。我们对国外文学作家的了解非常透彻,但国外对中国的文学和作家却非常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愚昧。”对于双方理解上的悬殊,赵本夫认为原因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西方的偏见和翻译上的障碍,西方对中国还是抱着原来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而中国的好作品又不能非常辞达意切的准确翻译过去,赵本夫甚至认为中国文学是难以翻译的,象形字的魅力就在于其本身。而关于提名巴金,赵本夫认为凭借巴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贡献应该可以得到这样的荣誉,但至于能不能获奖,赵认为这在于巴老自己是否愿意以及评委的意见。在采访中,赵本夫不断强调自己只是传达了一个信息,并不愿过多的进行评论,并且已经把此事告知中国作协,用他的话说:“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据他介绍,王海龙已经在美国得知此事已被公开并对其反响表示满意,但是就在巴金被提名的消息传出几天后,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断然表示即使巴金获得提名,也绝不会参加,李小林指出:“巴老早就说过,他是为中国人写作,对获什么奖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火》(共三部),1940-1945,开明书店《寒夜》,1947,晨光中篇小说《海的梦》,1932,新中国书局《春天里的秋天》,1932,开明书店《灭亡》,1929,开明书局《死去的太阳》,1931,开明书店《砂丁》,1933,开明书局《萌芽》(又名《雪》),1933,现代《新生》,1933,开明书店《利娜》,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憩园》,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第四病室》,1946,良友图书公司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1953《明珠和玉姬》,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火》(三部),1940-1944《憩园》1944《寒夜》,1947《第四病室》,1946《复仇》,1931,新中国书局《光明》,1932,新中国书局《电椅》,1933,新中国书局《抹布》,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将军》,1934,生活书局《神·鬼·人》,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沉落》(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发的故事》,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雷》,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还魂草》,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小人小事》,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猪与鸡》,1959,作家出版社《李大海》,1961,作家出版社散文集《随想录》(5卷)1979-1986《海行》(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旅途随笔》,1934,生活书局《点滴》,1935,开明书店《生之忏悔》,1936,商务印书馆《短简》,1937, 良友图书公司《控诉》,1937,重庆烽火社《梦与醉》,1938,开明书店《感想》,1939,重庆烽火社《黑土》,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龙·虎·狗》,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无题》,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废园外》,1942,重庆烽火社《旅途杂记》,1946,上海万叶书店《怀念》,1947,开明书店《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1951,平明出版社《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1951,平明出版社《慰问信及其他》,1951,平明出版社《大欢乐的日子》,1957,作家出版社《坚强的战士》,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友谊集》,1959,作家出版社《赞歌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倾吐不尽的感情》,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贤良桥畔》,1964,作家出版社《大寨行》,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烟火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序跋集》,1982,花城出版社《忆念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愿化泥土》,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控诉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十年一梦》,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再思录》,1995,上海远东出版公司《静夜的悲剧》,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译著《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书店《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前夜》(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书店《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书店《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书店《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希金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传记与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巴金自传》,1934,第一出版社《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理论《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1930,上海自由书店《谈契河夫》,1955,平明出版社荣誉和奖项1982年 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1985年 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 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 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9年 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2003年 “人民作家”荣誉称号书目《巴金选集》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全集》二十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短篇小说集》(一至三卷),1936-1942,开明书店巴金作品译本Jin Ba; Ward Four : A Novel of Wartime China,ISBN 0835126463Ba-Jin Die Familie Nachw. v. Wolfgang Kubin;2002 ISBN 3933314380;Ba-Jin:Kalte Nächte : Roman. Nachw. v. Wolfgang Kubin, 1981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金生平: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 ,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代**、**,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市政协***,《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文联***。
诺贝尔,一位伟大的化学家,正如他一生取得的成就一样,用他的遗产所设立的诺贝尔奖成为了世界公认的最高奖项。获得此项奖项不仅是对科学家本身的肯定,更是对其所属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给予了认同。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古国。人才济济。羽扇纶巾风袅袅,空城上端坐定闲——诸葛亮。两弹一星显光辉,隔壁茫茫若无觉——邓稼先。
从古至今,这个神秘而又浩大的古国从来没有缺少过英雄般的人物,然而从诺贝尔奖创立至今,我国却“颗粒无收”,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国人对其抱有“舍我其谁”的心态。诺贝儿情结便也顺理成章的根深蒂固了。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曾给世界文明贡献过四大发明的国度,内心当然有着一种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渴望与追求。
然而,诺贝尔奖似乎在与中国人捉迷藏,让智慧的中国人一直没有实现本土出诺贝尔大师的梦想。尽管诺贝尔奖的取得与否并不完全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创造水平,但毕竟是一项无法越过的“门槛”。
对于中国民族来说,在融入世界的历程中一直都在创造人间奇迹。当1949年10月1日伟人毛泽东在天安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一个民族百年的 屈辱由此得到雪耻。
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健儿以51枚金牌赢得全世界掌声的时候,意味着“东亚病夫”已经彻底成了历史。当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萧条的时侯,发展中的中国却勇敢地承担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扩展资料
奖项介绍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好的贡献的人。”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
并于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由国王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