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师范类、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是一所渊源流长的高等学府,其部分科系最早可以追溯至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汉昙华林创办文华书院;历经华中大学、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华中师范学院等多个历史阶段,于1985年正式定名为华中师范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2、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中央部属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大学横跨民族大道,位于武汉“光谷”腹地。学校西面南湖,北临雄楚大道。东临武汉纺织大学,南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对面即为华中农业大学。学校占地1554亩,校舍面积73万余平米,馆藏图书280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 2001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5年5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该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度荣获优秀;2008年,学校获“国家民委文明单位”称号,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0年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之后连续10年5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3、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华中大 、华科。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由原全国重点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和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合并成立。学校前身为1952年设立的华中工学院、1907年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博士创立的上海德文医学堂以及1898年洋务派领袖张之洞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管副部级高校,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千人计划”入选高校,是21世纪学术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七校联合办学、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成员,是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建医学院的十所院校之一,是拥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大科学中心的四所大学之一,是与清华大学一同被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授予“大学领先奖”的两所中国大学之一。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入选《Nature》评出的“中国十大科研机构”,被称作“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本科生32449人,研究生22837人,博士研究生6445人、硕士研究生16392人,各类留学生1745人。
4、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教育部、宝钢集团有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首钢集团、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钢集团公司“省部”共建地方高水平大学 ,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00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员,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优秀高校,湖北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位于“九省通衢”湖北省武汉市。截至2013年9月,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300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亿元;建有32个研究所、1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武汉科技大学现有青山(本部)和黄家湖两个主校区,占地面积2705.81亩(约1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3.94万平方米;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
5、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工程大学(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创办于1972年。学校前身是湖北化工石油学院,1980年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是原国家化工部直属高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现由中央与湖北省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该校也是中南地区唯一一所化工类院校。2012年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小211工程)。2013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共占地约130.9万平方米;校舍面积96.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4.1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2.2亿元。设有15个学院、1个部、1个研究设计院,另有1个独立学院。有5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2367人,在职教职工1849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185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221人,副高级职称372人。
6、武汉大学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湖畔珞珈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管副部级高校,国家“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111计划”、“珠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的中国顶尖大学,是与法国大学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是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列出的“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国立大学之一,其办学源头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1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注:武大校史争议),1924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于1928年正式定名“国立武汉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更名武汉大学并沿用至今。武汉大学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地,26栋武汉大学早期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武大樱花约在每年三月下旬开始开放。截至2014年4月,武汉大学在校本科生32441人,硕士研究生13918人,博士研究生7477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学生1037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477人。
7、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分别位于北京和武汉两地,校园贴吧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吧,前身分别系北京地质学院和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分为武汉校部和北京校部,中国地质大学在北京和武汉两地独立办学,分别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简称“地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农、艺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111计划”、“卓越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合并组成的北京地质学院,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经邓小平批准,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为该校68届地质学系校友。2013年12月30日,根据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入选2014中国顶尖行业特色型大学。
8、南昌大学南昌大学,简称“南大”(官方简称原为南大,2003年改为“昌大”,2015年改回“南大”),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是一所“文理工医渗透、学研产用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大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并且拥有首批十一所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参与成立“中西部高校联盟”。学校办学始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1997年,学校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南昌大学协议。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截至2014年12月,学校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鄱阳湖和抚州5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4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学生37092人,各类研究生13116人,留学生770人 。还有许多大学,可以上教育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