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汪精卫是谁

228次

问题描述:

汪精卫是谁,麻烦给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汪精卫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

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 因“骨髓肿”病死。其夫人为陈璧君。1945年8月16日,汪精卫政权宣布解散。基本资料原名:汪兆铭,字季新,号精卫。妻:陈壁君卒:在日本名古屋 因“骨髓肿”病死。描述:原中国国民党副总裁,亲日派首领,后为汉奸。学历:省级状元、日本政法大学、辛亥革命成功后,又留学法国家庭状况:共有9个兄弟姐妹,13岁母病逝,14岁父病逝历史评价;:无定论, 争议很大,目前来看主流是汉奸,但为其平反昭雪的呼声也很高。人生中最大的两次冒险:第一次:为革命事业冒死刺杀摄政王 ,本应死罪,后改成终身监禁, 最后由袁世凯开释出狱。第二次:不满蒋中正的抗日救国主张,进行“和平运动”,筹建伪国民政府。职务: 国民政府第4任行政院院长任期:1932 年1月29日–1935年12月15日前任孙科 继任蒋中正安葬地点梅花山(后被炸毁)

汪精卫是谁

其他答案

政要,国民党副总裁,在1927年7月15日发动“7.15”反革命政变,1938年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成为 时期最大的卖国贼!

其他答案

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 因“骨髓肿”病死。其夫人为陈璧君。

其他答案

汪精卫姓名:汪兆铭(1883年-1944年)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 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汪精卫从革命者转变为汉奸的原因主要有几条:(一)汪精卫缺乏民族自信心抗战初期,中国在日本凌厉的军事打击下大片沦陷国土,人民被大量屠杀,军队更是汪精卫敬礼照片被成建制的歼灭或击溃。必须承认,当时的日本在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战争准备等几乎所有领域都比中国强很多。日本自认为强大很不把中国放在眼里,公然发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同时在国际上“不堪一击,很快屈服”也是列强对于中国抗战前途的共识。(二)汪精卫认识不到日本侵华的性质和目的汪出逃河内后,曾发出过全国通电(即艳电)。在通电中汪精卫认为:“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无赔偿军费之要求。”(三)日本的诱降日本出于对中国的野心,几乎中国所有政治势力都被日本下过功夫。当时中国的政治势力主要是这么几家:国民党也就是当权派,领袖人物就是汪蒋等;满清的遗老遗少,立伪汪精卫给日海军大佐岛津信夫的亲笔签名照满的皇帝是日本情报机关的伟大胜利之一;北洋政府的遗老们,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和唐绍仪,最后吴佩孚拒绝后死亡。华北伪政权的王克敏,南京伪维新政权的梁鸿志也是北洋余孽,但他们跟汪精卫比,也就是“小字辈”。最后他们还是被紧密团结在以汪**为核心的伪 政府里了;地方实力派:阎锡山,龙云,张发奎,陈济棠等。工作虽做了不少,但最后他们的抗战决心和抗战贡献都很大;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里投降的有,抗战的也不少。最著名的是“梅工作”,也就是成功诱降了汪精卫。

其他答案

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笔名精卫,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

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

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扩展资料:

人物出身

汪精卫原籍是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祖父以上的坟茔都在绍兴。其祖父汪云,字缦卿,号曼亭,系道光二年(1822)举人,曾在绍兴中过举人,后选授遂昌县训导,对当地教育事业颇有贡献。至父亲汪瑎时,举家迁往广东番禺。

汪精卫父亲汪瑎(字省斋)是个不得志的读书人,年轻时先后在广东三水、曲江、英德等县做过幕僚,但薪俸不高,对外却要保持着仕宦人家的体面,生活清苦。

汪精卫十三、四岁,父母相继见背,只得跟同父异母的长兄汪兆镛生活,“衣食之费,都仰给于长兄”。幼年失恃,本是很忧伤的事,而“长兄为父,嫂为母”的生涯更增加了这种忧伤。从后来汪精卫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出他心灵的忧伤。

“我的母亲提起来,真伤心。我觉得她的一生,只是沉浸在‘忧劳’两个字里。家计的艰难,以及在家族内所受的闲气,如今还一幕一幕的时时涌现在我的眼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精卫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