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文化的优势其实从语言上最能体现出来。
福州方言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闽语的形成比粤语更迟,大约在汉末三国晋初的百年之间;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公元3世纪以前)和中古汉语(公元4世纪到9世纪)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
1、福州话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由于福州人大多是我国北方移民的后裔,又由于福州建城2200年来大多处于偏僻的东南一隅,远离国家政治文化的中心,语言交流相对封闭、滞后,所以福州话里虽然融合了当地的语言发音,却也至今保留有许多古代汉语的语言“活化石”。比如,福州话至今把锅叫“鼎”,把筷叫“箸”,把屋叫“厝”,把站叫“企”,把蛋叫“卵”,把吃早饭叫“食早”,把新娘叫“新妇”,把下车叫“落车”,把下雨叫“掉雨”,把抽烟叫“食烟”,把喝酒叫“食酒”,把玩耍叫“客溜”,把开玩笑叫“做畅”,把回家叫“转厝”,把脸盆叫“罗盆”,把洗脸叫“洗面”,把洗脸毛巾叫“面布”,把理发叫“剃头”,把厕所叫“粪间”,把没名堂叫“没解数”。最典型的例子是福州人向人道谢不说“谢谢”而说“起动”。就是“有劳大驾”的意思。这是相当文雅而古老的敬词。比如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都有“起动”的记载。曹雪芹的《红楼梦》第62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一群丫环)刚进来时,探春,湘云,宝琴,岫烟, 惜春也都来了。宝玉忙迎出来,笑说:‘不敢起动,快预备好茶。’”这是贾宝玉生日那天众女子来拜寿时,贾宝玉说的话,使用了“起动”一词。施耐庵的《水浒传》第23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那妇人道:‘归寿衣正要黄道日好,何用别选日。’王婆道:‘既是娘子肯作成老身时,大胆只是明日,起动娘子到寒家则个。’”这是王婆以做寿衣为名,给西门庆与潘金莲偷情牵线时说的一段话,使用了“起动”一词。可见中国古人说话时使用“起动”一词是很频繁的。可见福州话里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活化石”。不仅福州话如此,福建的闽南话、莆仙话、客家话等也大致如此。除了彼此方言发音天差地别,各地方言的意思则都大同小异。毕竟,福建境内,大家多是北方移民的后裔,而不单单只是福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