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很好了一本还是全国重点大学一般人考不上
四川大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学校求高手给解答
川大很好了一本还是全国重点大学一般人考不上
我是川大的学校倒是很漂亮交流和学习倒是没有什么感觉 ,可能我自己不是很强吧我觉得应该差不多每个学校都是一样的吧,你如果很强的话什么交流机会没有呀具体你自己可以到川大主页上看看,确实是有和很多学校交流的
四川大学是属于教育部直管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985工程之一,全国排名11位左右~~川大有很多专业都和国外的学校举行了2+2模式,即在川大读两年,在国外的学校读两年,毕业拿两个学校毕业证,另外川大每个班都有保研名额,比例大概在百分之十左右~~ 详细情况可到川大首页或者川大贴吧咨询~~
这个应该看你自己了吧!川大的文科专业不怎么样,理科专业还是不错的。文科比较好的就是文新学院和历史学院啦!理科好的就太多啦!其实不是看学校怎么样,是看你进了大学后,还能不能很自觉地学习因为大学的诱惑是很多的呢!不像高中,会有人监督你学习。如果你能够很自觉地学习,平时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啦,学生会啊之类的,应该说还是很不错的。对外交流的机会是很多,但是学校好像都不怎么好,而且是自费的。如果你想申请国外好大学的奖学金,就要自己准备GRE啦,托福之类的,同时从进大学开始,就要好好学习,因为想要申请国外好的大学的奖学金,光有GRE,托福成绩是不够的,还要看你的GPA,就是平均成绩嘛!所以要努力啦!理科生还是不错,不过收分很高就是了!
再好的学校也靠自己!我工作的单位有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竟然连英语6级都没有靠过!还不如一般般大大学的学生呢!为什么呢 可能是没有好好学呗!所以自己要努力![编辑本段]学校整体概况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被誉为西部第一学府。是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原成都科技大学由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发展而来,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为中国科学院直属三所高校;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大学现任校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校长谢和平院士。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市区。学校设望江校区、华西校区和江安校区,占地面积70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张澜、吴玉章曾任校长,朱德、杨尚昆、郭沫若、巴金、童第周、周太玄、刘承钊、冯友兰、朱光潜、李劼人、魏时珍、恽代英、王右木、江竹筠、柯召、张铨等,曾在此求学或传道授业。2001年评选的古今110位“四川文化名人”的近代50人中,有29人为川大校友;两院院士中50人为川大校友。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南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设30个学科型学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37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共涵盖46个二级学科。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7个,位于全国并列第四位。拥有32个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98个二级学科,26个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省部级)覆盖的二级学科总数为217个,自有学科重点率为81.8%。27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228个博士点(含80个自设博士点),345个硕士点(含81个自设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点,121个本科专业,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涵盖了中文、历史、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众多学科), 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新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新理念,探索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进一步提出了造就“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新格局。目前在校本科以上全日制普通学生达4万余人,其中硕、博士生2.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1042人。此外,学校还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和网络教育学生。四川大学现有教职工11100余人,其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特聘院士25人,文科杰出教授4人,理科杰出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5人和讲座教授7人,教育部创新团队8支, 数量并列全国第五位,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1人,教授(级)1323人,副教授(级)2345人。四川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8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数学、生物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基础医学等)列全国高校并列第三,***临床研究基地4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学校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化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计算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6年,全校科研总经费达到7.5亿元,其中理工医科研经费超过7亿元,社科经费4587万元,2007年全校科研经费达到了8.5亿元;学校是全国高校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全国10个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大学之一,学校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川大智胜。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699.75万册,校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仅有的综合性博物馆,珍藏文物4万余件。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60万余件(份)。建有校史展览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档案馆、国家外语考试、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等,并主办了37种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四川大学正抓住创新型国家建设、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按照“科学发展,重点跨越,造就英才,引领社会”的指导方针,通过实施“科技跨越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人才强校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等,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研究型综合大学。2009年2月18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等机构发布《200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四川大学排名第十。望江校区: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邮政编码:610065成都市九眼桥望江路29号邮政编码:610064华西校区: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17号邮政编码:610041江安校区:成都市双流县川大路邮政编码:610207[编辑本段]学科建设概况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拥有27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22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点,126个本科专业,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拥有46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8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3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4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3个***临床研究基地,学校还是教育部确定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组建了30个学科型学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四川大学实施了“学科跨越发展工程”,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老牌学科实施重振雄威的“学科振兴计划”,优势学科实施瞄准世界前沿的“学科攀登计划”,新型交叉学科实施开拓创新的“学科发展计划”,坚持“优化结构、鼓励交叉、促进融合、重点建设、提高水平、形成特色”的建设方针,在巩固已有的3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的同时,紧紧抓住影响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与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等,大力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建设好“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和促进生物医学——纳米技术——材料科学——信息技术领域,资源——环境——工程领域,数学——物理——信息、数学——经济——管理领域,化学——化工——药学领域等的交叉融合,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尽快在1~2个学科领域实现重点突破,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加强“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鼓励和促进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社会,国际关系——民族学——社会学——区域经济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实现重点跨越,以带动整体发展,同时大力加强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有条件的社会科学学科快速发展,加快文科整体前进步伐。在理工医科,在加强已有优势学科建设同时,努力提高对一些需求大、基础好的“中游学科”的投入支持力度,争取新增一批博、硕士点和专业学位点;通过实施“十五”“211工程”14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切实按照精选建设重点、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完善公共平台、造就拔尖人才、争取重大任务、创造标志成果、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管理水平等十个方面的要求,进一步促进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一批国家急需的、有前景的新兴、边缘和交叉学科,加速建成一批名、特、优学科和学科群,整体实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部分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从而构建起基础学科力量雄厚、应用学科前景广阔、交叉学科活跃强劲、新兴学科不断生长、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文理工医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能够较好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趋势的、充满活力的、充分体现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内涵和特征的学科体系。 附1: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7个)(数量并列全国第四)数学与应用数学 历史学 生物科学 新闻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汉语言文学 轻化工程 法医学动画 信息安全 核工程与核技术 临床医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口腔医学 药学附2:2009年教育部一级学科排名(其中川大9个一级学科进入前5名,19个学科进入前十名,数量稳居全国前九)医学部分:口腔医学 第一名临床医学 第五名基础医学 第五名中西医结合 第三名药学 第六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第六名工学部分:生物医学工程 第三名纺织科学与工程 第五名 轻工技术与工程 第三名核科学与核技术 第五名水利工程 第七名冶金工程 第九名光学工程 第十名材料科学与工程 第十二名化学工程 第十名航空与宇航科学 第十一名环境科学与工程 第十七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第十八名力学 第十九名建筑学 第二十名文科部分:中国语言文学 第五名历史学 第十名法学 第十四名理论经济学 第十一名新闻传播学 第十三名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第十名公共管理 第十四名农学部分:农业工程 第九名植物保护 第七名理学部分:数学 第十一名物理学 第十一名化学 第十五名生物 第十四名[编辑本段]人才培养概况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教学中牢固确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岗位"的观念,切实提高质量。大力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实践,确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和创新型研究生教育体系,已形成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格局。目前,在校本科以上全日制普通学生达5.63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4万余人(其中2006级10245人),硕、博士生2.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1042人。此外,学校还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2万余人,网络教育学生2万余人。本科教育方面,四川大学始终坚持和确保本科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中心地位,按照这一要求,进一步实施和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本科"412"质量工程,从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方式、内容和手段诸方面深入研究探索、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四川大学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推动人才培养,通过学科专业调整、本科专业归并,本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以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强势带动人才培养,校内主要科研实验室要向本科生开放,大力实施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进行助研工作;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开发优秀课件,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推进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改革;以提高国际化教育的程度来提升人才培养,鼓励各个学院与国外著名大学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探索实施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的多种新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采取一系列特殊举措促进人才培养,通过实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转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以及举办创新班深化教学改革;从2001年秋季起,在文理工各学科新生中率先试行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投入资金9712万元,实施了"523实验室工程"一、二期建设,并将望江、华西校区原有的200多个实验室归并为70个;世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400万美元用于六大校级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实验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推进了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性的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英语演讲、英语辩论、大学生辩论、文艺表演、高校足球赛等各项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2名教师获国家教学名师称号,9门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17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其中2005年获11项,其中四川大学独立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研究生教育方面,四川大学实施了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大改革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的力度,鼓励导师和学生跨专业招生和报考,鼓励相关学院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允许高水平科研基地根据需要独立招收研究生;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压缩课时数,增加学术讨论和交流活动的时间和学分;加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要求,严格质量标准,制定并实施研究生参与科研的量化标准、质量要求和激励措施,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学风,确保学校学位授予的质量;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导师的权利和责任,改进导师遴选标准,坚持没有科研项目经费或没有高水平科研产出的教师不能招收研究生的规定;打破资历和职称壁垒,突出研究能力和研究实绩,积极增列在科研教学一线工作的优秀年轻教师上岗招收研究生;这些措施使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办学层次提高。截至2005年底,研究生达到18293人,其中博士生3710人、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14583人,使学校朝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人才培养层次迅速靠拢。二是研究生生源不断扩大。2005年第一志愿报考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为18366人(录取4564 人,录取比为25%),报考博士生的考生为2089人(录取1037人,录取比为 50%),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进入全国高校第6位,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三是研究生培养能力和培养基地条件迅速增强。学校已拥有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3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国家重点学科15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使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能力大大增强。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校逐步规范并提高了授位要求。近年来,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不仅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大幅度增加,而且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青年学子。如口腔医学专业王大章教授指导的杨西川同学、历史学专业罗志田教授指导的杨天宏同学、药学专业王锋鹏教授指导的陈巧鸿同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张兴栋教授指导的冯波同学、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石碧教授指导的廖学品同学、药学专业张志荣教授指导的张彦同学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魏于全教授培养的2002届的五位博士毕业生均发表了重要论文,一位的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为8.9的《癌症研究》上,另一位发表在影响因子为6.0的《基因治疗》上;刘应明教授培养的阮勇斌、罗懋康博士,张铭让教授培养的林炜博士等,都做出了十分突出的成绩;2001年,继皮革专业研究生林炜在全国"挑战杯"赛上摘取一等奖桂冠并创下700万元的转让纪录后,该专业博士生穆畅道同学的"挑战杯"获奖作品又和绵阳银河集团签订了1500万元的技术转让合同。五是研究生培养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2005年,学校科研总经费已超过7.015亿元,其中理、工、医科研总经费超过6.5亿元,人文社科科研经费达到5018万元。科研规模和科研经费的迅速增加,为培养高水平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创造了条件。此外,近几年来,学校相继开建或建成了生命科学楼、高材楼、皮革楼、工商楼、口腔科教楼、公卫楼、华西医院外科大楼、基础教学实验大楼、药学楼、口腔教学实践楼、华西医院内科大楼等,特别是具有先进教学设施的19500平方米的研究生教学楼也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研究生培养的物质条件。四川大学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为重点,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办学战略,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教学制度、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稳定本科办学规模,适度扩大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留学生教育,使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教学成果、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有显示度的人才培养指标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在确保质量前提下,鼓励发展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稳步推进独立学院发展。全日制本科专业总数调控在130个左右,本科生规模大至稳定在4万人,研究生规模达到2.6万人左右(其中博士生0.8~1.0 万人左右);海外留学生人数达到或接近在校本科生总数的8%;形成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结构,基本建立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和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编辑本段]杰出校友代表教育科研:邱蔚六 口腔颌面外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 郑树森 外科学 中国工程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 魏于全 生物医学 中国工程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 曹文宣 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 四川大学生物系 沈德忠 无机非金属晶体 中国工程院 四川大学物理系 张兴栋 生物材料 中国工程院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专业 赵尔宓 生物学家 中国工程院 四川大学生物系 陈永川 组合数学 南开大学副校长 四川大学计算机软件 郑强 材料学 浙江大学…… 四川大学 王小勤 生物医学 “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四川大学无线电系 宋永华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布鲁奈尔大学副校长 四川大学 张曙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级研究员 四川大学生物化学专业 蒲林 长江讲座教授,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教授 四川大学 龚兵 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教授 四川大学 周志成 “东方红四号”总设计师 四川大学工程力学系 新能源公司总工程师 余国光 硕果累累的基因专家 杨 晓 高分子材料专家 徐 坚 青年学者 田野 怒放于赣鄱热土的川大奇葩 高国兰声乐界的“常青树” 郎毓秀全国集邮先进个人 赖景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