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起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属阴节(Samhain),生活在英伦列岛的凯尔特人把11月1日左近的一个月圆日定为节日。
属阴节是凯尔特人最重要的篝火节日,因为这一天被视作新年的开始。收获已经完成,最后一茬庄稼已经收割好,空气中满是喜悦的气息。昏暗的冬日就要开始了。赛尔特人认为,在属阴节的晚上,未曾安息的逝者鬼灵会重返人间。“属阴节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有很强烈的黑暗和超自然意味。”约克大学历史教授尼古拉斯·罗杰斯(Nicholas Rogers)在《万圣节:从异教节日到派对之夜》(Halloween: From Pagan Ritual to Party Night)一书中补充道。“属阴节与占卜和传说故事联系紧密,”是超脱时间的时间,“充满了古怪的超自然的力量。”在英格兰和其他一些地区,有一项“索灵”(souling)的传统,富人要向祷告者分发食物。在万灵节这天,富人要烤制“灵魂之饼”(Soul cakes),分给亲戚,邻居和乞丐。作为回报,接受食物的人要为赠饼者死去的亲属祷告。一般情况下,“索灵人”(souler)会走家串户接受馈赠,但也有少数捐赠者会在街上摆设筵席。在万圣节前夜头戴面具的习俗可能就起源于这些恶作剧的人们,而“不给钱就捣蛋”(trick or treat)的说法,可能正是起源于索灵者向人讨要馈赠的行为。万圣节在19世纪40年代传入北美。因为土豆饥荒,大量来自爱尔兰农村的移民涌入美国和加拿大,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家乡的万圣节传统。还有相当数量的苏格兰移民带来了他们的凯尔特人习俗。“恶作剧之夜”的不安能量在新环境下有了新的表达方式,闹哄哄的男孩子推倒围栏,弄翻小屋,到处惹是生非。小孩子们也有了新玩意,他们用南瓜来做杰克灯,很容易就能刻出一张龇牙咧嘴的大鬼脸。到了19世纪末期,在北美地区,万圣节已经变成一个家庭节日。充满了派对,时令食物和奇装异服的元素。人们在这一天讲鬼故事,举办比赛,做游戏。万圣节面具在19世纪后期开始作为商品出售。零售商也开始给万圣节糖果做广告。黑猫和蝙蝠成为万圣节的代表性图案,这显然受到了爱伦坡(Edgar Allen Poe)等哥特风作家的影响。现在,万圣节已经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节日,比起庆祝节日,人们更看重的是可以在这一天逃离沉闷无聊的生活,获得更多快乐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