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02次

问题描述: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麻烦给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不存在“敢”与“不敢”的问题,只是拖沓于进程次序。

如果没有陆军部和海军部相关“南进”、“北进”策略的猫狗大战,太平洋战争早已爆发,难怪希特勒都非常惊诧:“日本的海军和陆军是不是敌人 ”希特勒的话明知故问貌似很荒唐,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日本海陆军确实是不曾交手的“敌人”,溯源之下,早在禁门之变之前,萨摩阀和长州阀两派势力的斗争就一直没消停过,始终呈现顶牛状态,如果没有坂本龙马等人的劝解调和,他们连合力推翻幕府都做不到,而且长期以来如果其中一个倒大霉,另一个总是很愉悦,一个选边站,另一个就会站对面。比如用于战机的奔驰发动机,陆军引进并仿制成功,海军可拉不下脸来求陆军分享,事实上,即便海军去求,陆军也未必会给,揶揄和嘲讽倒是必不可少的,怎么解决的呢?陆军不是从德国购买的么,我们再买一次······有的朋友可能会想,何必那么要面子,其实两军怎会没有信息沟通管道,陆军拒绝海军一点不奇怪,因为海军也撂得下脸来拒绝陆军,比如陆军需要海军输送给养,海军直接拒绝。于是,陆军奋发图强,自行研制潜艇······苦于一切相关生产资源都被海军垄断,无奈之下,只能靠个锅炉厂研发制作,至于产成品究竟是用于潜航还是用于烧水,那就不得而知了,说好自强嘛,自力更生方显尊严。水火不容的态势始终持续,南进、北进问题也是如此,其中当然也有兵种不同的原因,陆军想染指远东,海军则要控制太平洋,就像当初大清海防、塞防之争一样,先东南还是先西北呢,各有各的道理,但如果项目同时上马,财政上又吃不消。就这样吵了好几年,战略资源可不会因为争吵而减少使用,进军东南亚势必触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传统列强的利益,远东不过蒙古、苏联,其中蒙古可以忽略,只要击溃苏联的防御力量则大事可成,当然这只是考量中的一项而已。最重要的是,起初美国企图通过靖绥政策、交流谈判、牺牲中国利益等手段大搞远东慕尼黑阴谋,在“友好”的氛围中,美国还许诺供给日本最急缺的石油和大米(日本国内),于是,成功祸水东移,将更大的风险转嫁给了中国和苏联,这也是诺门罕战役爆发的促成条件之一。最终还是陆军部先动手,但是诺门罕战役爆发后,面对朱可夫摧枯拉朽式的攻击,日本七万五部队仅仅跑回来六千人,肿胀的脸颊上大写小写都是深深的一个“服”字。于是,海军普大喜奔······露脸的时候到了。有时候我甚至有种错觉,关东军着急忙慌的炸死老张,然后急于全面开战,这一切不是给内阁和天皇看的,海陆军的颜面好像都建立在对方的失败或无能上。综上,日本从来不缺乏染指太平洋的野心和胆量,只是在美国的影响下,北进计划的实施,令太平洋战争稍稍推迟了进程而已,胆量问题我们说过了,再看延伸看下南进计划的必然性。国内生存压力陡增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使得日军的侵略在时间上变为不可控状态,不但战线面临压力,军需补给战备资源等,都有着极大的消耗,就连日本国内的生存压力也骤然陡增。1940年-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这段时间,因为大量青壮劳力被征调进入战场,而国内的剩余劳力相当大比率也被用于作战、战备资源生产,而当时的农垦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壮劳力从事生产,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日本的粮食供应日趋紧张,东京最高档的餐厅里也只能吃到米饭和土豆,由粮食到百货,一切实物的购买都被日本政府凭证化,简单地说,即便是粮食这种生活必需品也要凭条购买,你多有钱都没用。日本国内民怨沸腾,亦如《马关条约》签订前日本民众的状态,不是捷报频传么,为何还没有完全占领中国,民众狂热的支持、街头铺天盖地的支战标语、无数人日以继夜的生产战机、潜艇等战争资源,甚至很多日本妇女自愿加入挺身队参与慰安日军的行动,从前身边的亲朋好友消失了一大片,都被输送到了战场生死未卜,这一切换来的就只是配给证么。男性国民教育率100%,女性教育率从5%提升到95%都是暴揍清朝获得的赔款呀,怎么还越打越穷了呢,享受着《辛丑条约》、《马关条约》战争赔款长大的日本民众,想破头也想不明白。珍珠港事件爆发,狂热的日本民众举国欢腾,只有极小一部分人为今后美军的报复行动而开始担忧,这种支战状态即便到了日本本土遭受大轰炸也不例外,美军的轰炸机沿途受到日本民众无数次“点赞”,从沿海渔民到内陆居民很多人都以为是日本战机回国,他们向战机热情地挥舞着手臂······不要炸?沿路都挥舞手臂不让炸,所以炸弹都倾泻到了东京?不不不,日本人挥舞手臂不是这个意思,美军飞行员也没那么缺心眼,因为要躲避雷达和日军战机,初时阶段,他们都是超低空飞行,看得很清楚,那是在热情的打招呼······和平主义&靖绥假象1939年,欧战爆发,90%的美国人都不希望美国卷入战争,并且都嫌弃一般的希望欧洲各国能够自力更生,自行解决各自的问题,对此,日本是有相应调研的,日本的美梦是,美国民众虽然对新闻感兴趣,但对自身加入战场是完全没兴趣的,一旦开战,美国政府势必面临强烈且大规模的民意反弹,如果再加上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强横”军力,势必会将美国政要再次拉回谈判桌前。1940年,罗斯福和他的选举对手都不约而同的说了同样的话,不会把年轻人派往国外参加战争,潜台词就是如你所愿,我们秉承和平主义,搞好国内发展,不会替别国打仗的,问题是,美国可没说本土遭受攻击也不动武呀。总统的态度是什么呢?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在谈判态度上更为友好;远东格局上达成共识;保留经济制裁手段。美国一直对日本采取纵容态度,相对太平洋,美国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大西洋,而太平洋只是采取守势而已,即便日本夺取中南半岛对西南太平洋构成极大威胁,作为利益攸关方的美国也没有采取强硬的态度,只是想让日本和平退出,不要影响自己的利益,作为回报,美日可以共同宣布区域中立化,并为日本提供本土急缺的粮食和其他必要物资。美国不愿意“两线作战”,日本当然也知道这点,美国的经济制裁和资源封锁只是怀柔政策下的软处理手段,但并非毫无底线,虽然早已收到消息,但美国做梦也没想到日本居然胆敢率先开战,日本也没有想到,他的盟友德国能先他一步被KO,最终造成孤军奋战的局面。受制于资源日本在中国并没有找到石油资源,所以他的眼光只能放在其他地区,以1939年为例,85%的石油都是美方提供,这无异于被美方掐住哽嗓咽喉,日本方面当然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他要尽快摆脱美国的钳制,在战备资源上拥有自主权,在与美国谈判的同时,日本筹划着对印尼、马来、泰国的侵略,以完成对大米、石油、橡胶、锡等物资的无代价掠夺。在资源上与美国有何冲突呢?比如荷属东印度的锡,英属马来的橡胶&锡,60%-80%都要卖给美国,日本总是盯住东南亚流口水,美国自然不干,靖绥归靖绥,但不是没底线的,况且美国早已决定以经济和资源为武器惩戒日本是可选项之一。于是,日本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没有得到觊觎的资源,反倒受到了更大的制约,凡是和铁有关的资源大多断供,比如矿石、生铁、钢、废钢等等,别管是初次加工、二次加工、报废再加工,统统都断供日本,日本小国如果缺了这些资源,即便开工原料也无以为继,一时陷入断炊的境地。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美国并没有按照日本的要求停止输送对华援助,原因显而易见,如果日本作大,影响的不仅是同盟国在华利益,中国这个掣肘日本的主阵地一旦失陷,那么后果不堪设想,首先远东必受影响,其次东南亚的利益无从保障,最终不想“两线作战”的美国未必能够如愿。野心、生存和资源让日本不惜一战为什么这么说呢,日本国内不甘摆布,自觉与美国一战无法避免,不如趁着盟友德国此刻比较欢实(向苏联宣战),浑水摸鱼得些好处再说。日本过高的估计了三国同盟条约的威慑力,或者说这对美国而言一文不值,反倒让美国对日本更加警惕,因为无论美国如何靖绥,如果改善态度以避免引发日本误判而陷入军事对抗,但美国的阵营确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日本知道,美国也知道,美日终有一战,除非日本满足美国四大条件,即维持现有状态、尊重他国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施行开放政策,但即便这样也只能暂时避免对抗而已。既然对抗在所难免,至少现在开战还能控制主动权,如果美国率先开战,在战略布局未知的情况下日本恐怕要吃大亏,毕竟美国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只是日本还是低估了美国的工业化水平和一战到底的决心,相同的时间,美国的飞机制造效率是日本这个蕞尔小邦的十倍!无需列举太多数据,在工业化制造效率方面,日本落后了太多。苏德六月开战,日本七月入侵印支,并计划以此为跳板进攻新加坡、荷属东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地区。这显然是美国所绝不能接受的,所以震怒之下对日本施行石油禁运,令日本石油资源面临坐吃山空的困境。实际上,在入侵法属印支之前,高层已经有了定议,美四条不被日本所接受,开战才是唯一选择,除非放弃清日战争以来的所有“胜利果实”,而就在实施行动之前,近卫内阁认怂,最终大权旁落,东条英机掌控一切,充当了阵前囚、挡箭牌、二傻子等多重角色,东条英机的光环看似靓丽光鲜,其实他就是个锃光瓦亮的黑锅仔,送死你去,黑锅你背,满足你好战的遗愿。最终,珍珠港事件促使美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一切看似是个误会,反正我是不相信什么“珍珠港阴谋论”,当时接到消息的可不止总统和部队高层,太平洋各战区都收到了通知,最担惊受怕的是菲律宾驻军,实际上,几乎所有人也都是这么认为的,没有人想到目标会是珍珠港。加强防御的通知各基地统统收到,遇袭自主权也已下放,问题是······问题是没人信呐,同样不明觉厉的还有日本,天上飞的、海上飘的、水下潜的,基本都写好了遗书,谁不知道这次任务是有去无回的作死行为,没想到根本没有受到阻拦,日本本来还把美国民众当做把美国拉回谈判桌的助力,没想到,超级顺利的执行任务后,兔子变灰狼,美国民众几乎全体支持血洗国耻,日本的如意算盘又落空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