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8年之前,中国获得的所有诺贝尔科学奖都是与生理学或医学有关的。
在这一项上,中国的成绩比日本要好一些(虽然日本在医学方面实力也极强);但在1978年以后,中国获得了两个物理学奖和一个文学奖,而日本一个也没有。换句话说,在日本国内拿到过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情况下,中国在近40年的时间里拿到的诺奖数量是日本的4倍,这个差距是相当大的。 中国获奖最多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们的获奖成果是在二战前完成的,当时他们都在美国留学。邓稼先获得的物理奖也是在美国工作时完成的。获得生理学或者医学奖的钱伯斯、郝希翰都是在美取得重大成就后回到中国的。 那么问题出来了,为什么近代以来在中国获得诺奖的顶尖科学家多数都有海外经历?难道是中国人才外流的结果?其实也不尽然,因为同样在海外的印度和伊朗都比日本获奖要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成熟的理论物理和数学研究体系,导致中国本土培养的杰出科学家没有机会做高水平的工作,最终不得不出国寻求发展。可以说,20世纪上半世纪中国的科学事业整体落后于日本的基本原因就是科技人才的流失。关于这一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大力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恢复和加强了基础学科的科研力量,才终于在20世纪末出现了许晨阳、丘成桐、姚期智等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科学家,他们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非常杰出的成就,让中国人终于可以自豪地谈论自己的数学实力。 而日本则在这方面一直停滞不前:20世纪60年代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土伦教授,他的主要贡献其实是二战以前做出的;20世纪80年代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长江学者吕克昂博士,他的重大发现早就做出了 但获奖时已近耄耋之年。进入21世纪后,日本本土再也没有出现过能够拿得出手的重大科研成果,以至于每次提到科学家获奖的时候都必须去翻旧账。这可以说是日本科学的悲哀,也可以说是日本教育的胜利——毕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重新振作起来并跻身世界顶级发达国家行列,日本的底子还是在那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