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叶隐入门怎么样

264次

问题描述:

叶隐入门怎么样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看三岛由纪夫的这篇叶隐入门,最是叫我摸不透的地方便是“死”。

三岛对死的执着致以无以复加的境地。最著名的便是那句“武士道,乃求取死若归途之道”,这是《叶隐》中最为著名的一句。三岛把这句做圣言般的对待,在书中无数次提及此句,且将此作为《叶隐》全部思想之总结。不仅如此,三岛还将此作为人生信条,作为全部行动力的指南和目标,向死而生,且最终用切腹自缢的方式对此生意所证明。《叶隐》还写道,“生或是死,这样的双重抉择莅临之际,当机立断选择死。更无所谓深刻之理由,唯去除杂念一往直前是也。”初看之下,我以为只不过是武士迂腐愚昧对藩主忠心的见证。后又读来,三岛对“死”有着出乎意料的定义,他认为叶隐中的死=自由=选择,是向死而生,可以将“死”做作为“生”的见证,将“死”看做“自由”的证明,将“死“看做作为人的”自由意识“的存在。这大抵是我的理解,用我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说明的话,应是这般: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拥有不同于地球上其他生命体所拥有的”自由意志“,对此的证明便是,不同于其他生物,人是会选择的。选择有很多种,但最叫人难以抉择的便是”生或是死,这样的双重抉择莅临之际“,在”自由意志“与”生“相悖离时”当机立断选择死“那便是对”自由意志“肯定,也是对“生”的肯定,同样也是对曾经活过的“人”的肯定。“死”刻,便是证明其为“人”的时刻,为人才能为“生”而不同于动物的“生存”或“苟活”。如是不然,三岛说道,对于人生而言,自由是多么的相悖的啊。而且,如果人生被给予了自由时候(选择),他就已经厌倦自由了(在相悖选择时,选择了生),而被给予生的时候便觉得生是多么的难奈(苟活于世或乱世浮生)。”因此,他认为常朝干脆总是觉悟着死,《叶隐》中说“人生苦短,做喜欢做的事。否则在梦中总是做着不喜欢的事,看着痛苦而生存,那是愚蠢的。”世事总是充满痛苦,捉摸不定,死是避免不了的,不如觉悟着死每天都去做喜欢的事。 此刻“死”又转变了感念,向死而生中“死“是瞬时的,是在刹那间做出的行动,是证明或说是对自尊的最后表达。而后者“死”作为生的鞭策而存在。就如同欧阳修所合著新唐书中那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不过在三岛看来,这铜、这史、这人,都可以被“死”所替代,不仅如此,死于生之人有着比铜、史、人更有力,馈耳震心,发扬蹈厉的存在。三岛在《叶隐入门》中总结道:“在如梦一般无足轻重的十五年里,每天每天都觉悟着,这是最后了。就这样,每一瞬间,每一天都在积甸着什么,过去的积甸将会在某一时刻完成他的使命。这就是《叶隐》所教喻的生的哲学的根本理念。” 书读至此,有个问题一直不得解,这向死而生,这求死若归途的内在“意识”的驱动力究竟为何,那个将“死”之行动力的最原始的能量来源于何处。尔后看到一处细节,胡乱猜测,可能如此。 《叶隐》作者常朝 与三岛,在人生经历中有一处颇为相似。先说常朝原是光茂侍童,元禄9年藩主光茂逝世,若为古法做为侍从下属的武士常朝应随其主光茂自戕,共生共死,共生共乐,共死共哀。然此前藩主光茂曾下达命令,废除殉死,违抗者削去其家族家老之位。常朝此志无法明世,志向不得酬愿,最终落发为僧。三岛将此作为积郁已久的向死欲望,反叛冲动未尝酬愿莫大遗憾。以“死”作为生的目标的人,却在应死之时不得死。而此后的生也不过为“虚无”。 反观三岛,在其二十岁之时,正为二战战末,日本兵馈之际。本应入伍从军奔赴前线,却因医生误诊而不得从军。然而同批次应征入伍的青年全部战死在菲律宾战场。欲死而不得死,生不如死。想必若战死疆场,便是三岛心中最理想的、最纯粹的死,清澈明净之死。可天不随人愿,这未尝的欲望被三岛用这样的文字表达出来:我们对于明亮的前景、向前的前景、生之前景,总是灌注我们的注意。对于死,这缓慢侵蚀我们生命的力量,只要可能,我们均奇怪地选择躲避。这种合理主义、人文主义的思想,只是单纯鼓荡起人们对于美好自由与进步的幻想与憧憬,且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人对于死的问题,才从意识的表面革除弃置,并且愈来愈向着那更深的人的潜在意识里抑压。这种不得自解反被自缚的苦痛,被集聚起来,死的冲动变得愈来愈有破坏的力量,愈来愈在内心奔涌激发,排遣不得并左冲右突。 对此的政治立场我不愿评述。人的复杂若只用左、右区隔无疑是简单粗暴甚至是野蛮的、兽性的。政治的归于政治,文字的归于文字,而人,最终归死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