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眼对视,挺尴尬的吧。
医生找医生看病是怎样一种体验求高手给解答
两眼对视,挺尴尬的吧。
接诊同行是常有的事情,毕竟都在一个单位里。不过,有一位同行患者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准确地讲,这位同行是老前辈、老领导,他见证了我们学校从岭南大学医学院变成华南医学院、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的发展历程,也是我们国家某个学科的奠基人。当时我在心内科轮转,他心衰入院调理那天正好全科只有我管的一张病床是空的,还是双人间,于是,这个重任只能由我扛。在中山医,接待达官贵人是常有的事情,不过,这位老前辈跟别的VIP不同,因为他是业界奠基人,他的弟子多半是业界翘楚,于是,作为主管医生你得把各种病史、检查资料背得滚瓜烂熟,因为冷不丁就会有某个领域的业界翘楚来询问ta恩师的情况。咦?为什么人家不问主管教授呢?因为业内的人都清楚,在大医院的分工中,一线主管医生要比教授更清楚患者的具体情况。跟这样的VIP患者交流有没有压力?当然有!老中山医人的基本功非常扎实,你向他汇报今天的检查结果时,他会从解剖、组织学、生理生化一直问到病理、病生、药理。我感到庆幸的是当年学基础课时还算认真,所以,称不上对答如流,但起码做到了有问必答。回答正确之后老先生就会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批准你给他查体。嗯,这位老前辈很有个性的,回答不满意他不准你碰他,要求回去看书,看完再来。在众多基础课中,解剖学是我的短板(到现在都是),他还真有一次问到了冠脉的支配,我答不全(阴沟里翻船有木有啊哭~)。看得出老前辈很失望,我赶紧辩解----我的逻辑思维比较好,而解剖学的知识体系逻辑性不是很强,以记忆为主。幸好老先生以前考的多数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3393632是功能学科(生理、病理生理、诊断学),所以,我的辩解他接受了,于是,我有幸听了一堂最生动形象的解剖课。
因为自己当医生不开心心情低落可能得了抑郁症,遂经一师姐介绍去专科医院就诊来,接诊医生是N年前的校友。首先不用在繁忙的门诊时段去就诊了,直接打过招呼找到科室,教授很和蔼,耐心听了半个多小时伴着抽泣的倾诉,还帮忙拿纸巾,后来想想不好意思,把人家半盒抽纸都用光了。逻辑还是清楚的,自己按照写病历的顺序倒叙了主要病情,以及病情的演变过程,并且坦白自己有自杀倾向,因为对她有百分百的信任,所以可以让她触及心底最源深处的秘密。接着她会提供几种诊疗建议,先说优缺点,再根据我的具体情况选择,我选择吃药以后告诉我服用药物后可能的不良反应。吃了很久药物,其中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我跟她微信联系,按时复诊,在外地就知视频交流,都克服了,因为自己当医生懂得取舍,知道保命要紧,同时道也非常信任她,明白药物要至少一个月才起效而没有任何犹豫或者怨言。比如镇静安眠药会让人每天嗜睡,疲倦无力,答主感觉那段时间基本是睡了吃吃了睡,教授说很多人就是这一阶段无法坚持而放弃的,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