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格物致知与佛学有什么关系

159次

问题描述:

格物致知与佛学有什么关系,麻烦给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通俗地说,把心放下就可以格物,就可以知至

格物致知与佛学有什么关系

其他答案

很难说来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如果非要牵连的话,我觉得这个观点和 戒定慧中的慧学有一定关系所谓慧观就是要如实观察内外五蕴的真相,从而纠正以身为净以受为乐自以心为常以法为我的错误认识虽然宋理学提到格物致知,我觉得他的观点,还是世间智慧的范畴,是看不到五蕴的本质的zhidao和西方的科学倒是可以相比

其他答案

其他答案

明朝蕅益大师“四书蕅益解”的“大学直指”这篇文章,对格物致知与佛学的关系阐述得很清楚:

1. 诚意之本。在于致知。致知之功。即在格物。物即身家国天下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zhidao归于本正之谓格。格感通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谓格......2. 格物者。作唯心识观。了知天下国家。根身器界。皆是自心中所现物。心外别无他物也。是故若欲格物。莫若观所缘缘。若知外所缘缘非有。方知内所缘缘不无。若知内所缘缘不无。方能力去内心之恶。力行心内之善。方名自谦。方名慎独。又只一明德。分心、专意、知三名。致知,即明明德......3. 我法二执破。则物自格。犹大佛顶经所云。不为物转。便能转物也。知至者。二空妙观无间断也。意诚者。由第六识入二空观。则第七识不复执第八识之见分。为内自我法也。心正者。由六七二识无我执故。第八识舍赖耶名。由六七二识无法执故。第八识舍异熟名。转成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身修者。第八识既成无漏。则一切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皆无漏也。家齐国属治天下平者。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乃至十方三世圆满清净也......

其他答案

一,“格物致知”出自《大学》二,格物致知之意乃格除物欲,恢复自性本具真实智慧。三,在佛法所言,格物破烦恼障,致知破所知障孔夫子与释迦牟尼可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金刚经》云:菩萨无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孔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你要深入体会这里面的意思,才晓得圣贤说的是一桩事情,格物修定,致知修慧,定慧等学,佛法和儒家教育在这里都是内学,修行做功夫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宗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262383539门讲明心见性,六祖没读过书,不识字,但是说法辩才无碍,可见这个智慧是我们本有的,只是我们不得其用,欲望烦恼不断,智慧不能现前。佛法四弘誓愿,第一条,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是“格物”,不断烦恼,学的再多也是“记问之学”,先断烦恼然后才谈第二条,“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致知。自性流露出的法是自自然然的,你说法无碍,辩才无碍,都是自然感通,真有摄受力。“格物致知”之后达到“诚意正心”,恢复真如自性,你的见解观点绝对客观,与事相应,与理相应,佛法讲“真如”,不讲“真理”,理会变,“如”是如其实,与一切圣贤没有两样,自自然然你就成就了。你认真读读《大学》《中庸》,这都是汉朝以前的经典,在佛法没有传入中国前,古圣先贤所说的修学方法,原则,境界与佛法没有两样。所谓“继承”,就是对今天发心修学的人,要依照经典理论的教导,“开佛知见”“悟佛知见”,不是谁逼着你走这条路,要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不是佛度,也不是儒度,是自己度自己,这一点要搞清楚。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