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60年代中后期,堪称英国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1665至1666年,伦敦发生大鼠疫,并且迅速蔓延到整个英格兰。官方统计,在这场鼠疫中,伦敦失去了15%的人口,整个英格兰共有68596人丧生,但事后估计,鼠疫的遇难总人数超过10万人,这是继14世纪的黑死病后,伦敦遭遇的最严重的瘟疫。当年9月,伦敦又遭遇大火,13200幢建筑被毁,数十万市民无家可归。这座城市一度被称作“覆巢下的飞鸟”。不祥之兆在17世纪,占星术仍是人们判断吉凶祸福的重要手段。像往常的灾难一样,在这场鼠疫爆发前,星空似乎已经对伦敦进行了预警。
1664年冬天,一颗彗星从伦敦上空划过,拖着长长的尾巴。英格兰皇家学会要求雷恩和胡克画下其轨迹。占星家乔治·汤姆森曾警告说:“燃烧的星星是恶魔要降临人间的预兆。”另一位占星家威廉·利里预测,看到了预示“战争、饥荒、死亡或瘟疫”的月食。这些预言逐步变成了现实。
1664年的冬天,比往年更寒冷些,风霜雨雪过后,粮食价格开始上涨,1便士能买到的面包从325克下降到270克。这年的圣诞节,从伦敦市内考文特花园北侧的原野圣吉尔斯教堂传来噩耗,教区日志里出现首例瘟疫死亡记录。对于初期因瘟疫发现的死者,当时有两种普遍的看法:一种认为这种疫病是从荷兰输入伦敦,在圣诞节期间传播到原野圣吉尔斯教区内。伦敦当地医生纳撒尼尔·霍吉斯在诊断后称:“这个年轻人患上了热病,吃了两天消炎药,长出两个豆蔻大小的肿块,左右大腿上各有一例。”所谓“热病”,是当时医生对于这种疫病最初的判断。药剂师威廉·包赫斯则认为,这种疾病并非从海外舶来,而是潜伏和隐藏在伦敦的土壤中。伦敦的土壤是病毒潜伏并日益显现、发作的滋生地。有了第一例,就有第二例。
1665年2月14日,原野圣吉尔斯教区发布了另一起死亡案例,但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从当时该教区死亡清单上看,所谓的“天花”和“胃痛”导致的死亡人数急剧上升。但这些都只是病征,究竟是何种病因并无人知晓。直到4月,天气依旧寒冷,瘟疫也并未消散,而是悄然向城市中心蔓延,4月底,在德鲁里巷发生两起疫病死亡案例。消息传来,伦敦全城开始陷入了恐慌。不祥之兆,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