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三国中的马肃是谁

92次

问题描述:

三国中的马肃是谁求高手给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题注问的应该是马谡吧,作为一名狂热的三国爱好者,为了防止世界被破坏 为了保护世界和平 贯彻爱与真实的邪恶,那我今天就来稍稍讲一下马谡吧。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史书上说他才能过人,喜欢和身边的朋友谈论国家的形式和一些军事观点,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兵出征南中(包括当时的益州、永昌、越隽、四郡)讨伐雍,临行时马谡送他几十里。诸葛亮对他说,我们在一起工作了这么久,希望你能为我这次出征提一些意见。马谡回答说,南中的叛乱势力,凭借地势险要,距蜀又远,不服已很久了,即使今天打败它,明天也很可能还会重新反叛,如今您正要全力出兵北伐,以对付强贼。叛乱势力知道我们国内空虚,反叛也会加快,用兵的原则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您能使他们心服。诸葛亮在南征过程中,完全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他率部进入南中,捷报频传,斩了他们的头领雍。孟获看不下去了,想要继续为了独立而战斗。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心中神一样的存在,十分有影响力。诸葛亮命令部下一定要想办法活捉他,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后一次捉到孟获时,还是要放他回去,这时孟获心服口服地说,你真是有神威的人,我不再造反了。南中平定后,面临着一个治理的问题和如何防止反叛的问题。诸葛亮依然采取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蜀军在南中不留下一个官员或者士兵,让孟获这个当地领袖有对诸葛亮服气的人物管理这个地方,用当地的部落的人去管理当地的百姓,去管理当地的事务。这一战略思想的运用,大得人心,一直到诸葛亮去世,这里的少数民族再也没有反叛。这对于平定南中、稳定蜀国后方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以后的北伐中,使诸葛亮能够集中兵力对付曹魏,从而避免了两线作战。由此可见,马谡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后来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这就是著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被杀后,诸葛亮亲临祭祀,痛哭流涕,安抚马谡的遗孤,并说要很好地照顾他们。据有关书籍的记载,说马谡临终行刑时,有10万人因为他而哭泣,可见马谡的死影响是相当大的,怀念他的人大有人在,这一切都与他的才能、功绩是密不可分的。听说马谡被杀,蒋琬来到汉中,对诸葛亮说:“从前楚国杀掉得臣,晋文公那高兴的心情从他的脸上都可以看得出来,如今在天下还没有统一的情况下,您杀了‘智计之士’,难道不感到可惜吗 ”蒋琬在这里将马谡和楚国名将得臣相比,应该说是很恰当的,是很有分量的。至于蒋琬,在蜀中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密表中说:“我若不幸死去,我身后的事应该交给蒋琬。”诸葛亮死后蒋琬拜尚书令,升为大将军,总领尚书事,封安阳亭侯,第二年又加为大司马,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对马谡的评价非同一般,可见马谡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在我们谈论马谡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起刘备的那句话,马谡其实没有太大的作用,这话有什么根据,马谡在哪些地方言过其实,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也许是因为马谡有时候喜欢高谈阔论,引起这个以草根出身的皇帝不满,因而认为马谡夸夸其谈,不可大用。笔者认为,刘备的评价未必是客观公正的,这里必定含有他个人的成见。后来的读书人总是喜欢拿马谡失街亭一事和刘备的话对号入座。这些都是没有依据的。小说里一直对马谡这个人以贬低的态度写的,但那是小说虚构,并非历史真实。一个“庸才”能有如此才能和功绩吗 一个“庸才”之死会有如此轰动效应吗 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也没有战无不胜的统帅,我们不能因为项羽垓下失败,就认为他不是英雄,我们不能因为诸葛亮任命马谡而导致失街亭,就认为这个人不是优秀的军事家。当然,我们也没有理由因为马谡失守街亭一事,就否定他的才能以及他为蜀国所建立的一些功绩。

三国中的马肃是谁

其他答案

诸葛亮北伐前夕给刘禅上了一道表文,阐述了北伐重要性以及对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这就是流芳百世的《出师表》。诸葛亮开篇就提到蜀汉当时的危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益州已经疲敝,人才就显得无比重要,何况三国鼎立后人才流动停滞。在对于马谡处罚这件事上,蜀汉绝大数大臣认为马谡已经悔悟,理应给他一个机会,连蒋琬也认为这样。可诸葛亮根本不管那一套,坚持要把马谡处死。

诸葛亮杀马谡,真的错了吗?每当此时,人们总会拿出刘备临死时说的那句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让诸葛亮谨慎使用马谡。诸葛亮南征时,马谡献上了一条至关重要的计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诸葛亮采纳了,果然大获全胜,平定南中三郡。此事过后,诸葛亮对马谡寄予厚望,甚至按照接班人的标准来培养。诸葛亮北伐的最终目标是占领全关中,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值得商榷。当时,从汉中到长安一共有四条路线可以选择:子午谷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故道。

诸葛亮一条都没选,而是走更西边的陇西大道。这意味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标,很可能是为了占领凉州。首次北伐失败,马谡失街亭为标志,而街亭都在陇西大道上。有人说可以选择渭河河谷这条路,这条路在当时非常危险,根本不适合行军。

因此,蜀军只要守住街亭,诸葛亮就很可能占领凉州。从事后来看,这次北伐是诸葛亮机会最好的一次,曹魏对蜀汉防御明显不足。有了这次北伐后,曹魏立即重视对西边的防御,诸葛亮再也无法采取偷袭的作战方式了。

诸葛亮向祁山进军时,大家建议用魏延、吴壹等人作为先锋,诸葛却坚持使用马谡,“亮违众拔谡”。这里可以做一个推测,诸葛亮内心深处是认可马谡能力,认为他能守住街亭。

多年的精心准备,因用错了马谡,而且还是自己力排众议委以重任。不难想象,诸葛亮当时是多么的愤怒。看到这里的大家应该明白,诸葛亮为何要杀马谡?这是因为他愤怒到了极点,马谡必须死。同时,也为自己当初的一意孤行买单,这样方可彰显军令严明。

马谡被斩首后,蒋琬询问原因。诸葛亮语重心长地说道:“孙武用法严明而制胜天下,在四海分裂、兵戈相争的乱世,如果因人废法,何以讨贼?”这样的回答从大方向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诸葛亮对马谡真正不满也许不是街亭的失败,而是失败后没有担当,竟然选择逃跑藏匿。一个人一生总有太多的不得已,诸葛亮明知杀马谡可能让蜀汉丧失惨重,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其他答案

应该马谡吧。诸葛亮的大弟子。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