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隐形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
1.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不用标志词,以主动句的形式表达被动的内容,可称之为“隐形被动句”。词类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语不是受事者。例如: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