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门票,位于涞源县城正南十几公里处的白石山,有着“太行之首”的称号。自县城前往白石山景区,便路过白石口长城。它恰好处于白石山与涞源县城之间,也不吵闹,静静的等候着人们的寻访。
从县城向白石山方向进发,十几分钟以后便钻进了山沟。东侧山岭十分陡峻,西侧则相对平缓,土黄色的长城自山下盘桓而上,抬眼
望去,四五座烽火台耸立在山岭上。山沟里的村叫白石口,它是进入白石山的第一道门户。远处,从白石山主峰延伸出来的大岭叫作鼻子岭,鼻子岭北部的峡谷就是著名的“云谷”。
巍巍然的白石口长城,屹立于太行山脉,盘踞在飞狐古道。“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迤逦蜿蜒,百有余里”,这便是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的飞狐古道,它用得天独厚的地形地势,把战火纷飞抵在长城外,让和平安宁留在长城内。
刚下车,迎面就是烈烈山风,使这座野长城更多了几分“野”色。环绕四周,数不尽的圆滚滚白色巨石,或横或竖卧于山上,想来这可能便是白石口名字的由来吧。绕过刚刚松过土的梯田,来到山脚下,此处的山路虽谈不上险,但也稍显陡峭。爬到山腰间,风力渐弱,山体表层的石头多被风化成碎砂石,极易打滑,以致我们时而攀登,时而四肢爬行。
白石口段完好率达68.7%,称得上“万历原貌,威武雄关”。虽有坍塌,但落下来的石头都在旁边,让人感觉把那些石头放上去就会恢复原貌一样,加之多年来长城及两岸树木繁茂,灌木丛生,显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原汁原味的长城画卷。
登上城墙,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远眺四野,山连着山,起起伏伏,这修于明代的长城依山就势,神韵万千,盘垣在山巅。随着残缺石基拾级而上,来到一座敌台,这座敌台正建于重峦之巅,此地视野也更加开阔,长城若蛟龙尽收眼底,走势让人颇为惊叹,时而昂首向前,像巨龙逡巡山岗,时而温婉绵延,如游蛇顾盼左右。
沿着长城向西望去,最终长城在重峦叠嶂的山中消失于视野。走到敌楼东侧,是白石口的一处水关,从水关沿山势向上,直达山顶,越过山丘,蜿蜒其间,探谷底,一直向东消失于山天交接处。
白石口长城在峰峦之间穿行百里,毛石砌为墙体,条石筑成底座,城砖建为烽燧,形成一道坚实的“金城”。之所以叫它“金城”,是因为铸造白石口长城的材料多是就地取材,沿线丰富的金银铜等矿石,镶嵌在白石口长城中,让它变得更加牢固,更加壮观。
蜿蜒的白石口长城,早在几百年前的大明朝,便巍然屹立于太行山脉,形成一道坚实的屏障,抵御北方侵略,守护关内百姓的安居乐业。明王朝把紧邻北方高原的元大都改作都城,以“天子守国门”的形象被载入史册,由此在拱卫着北京城的太行山和燕山的崇山峻岭当中,留下了坚固漫长的明长城,留下了华夏文明中无法估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