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戏剧的世界戏剧历史

144次

问题描述:

戏剧的世界戏剧历史求高手给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

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但是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后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明代的昆曲经过发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的戏剧研究学者曾永义提出一套说法,认为在讨论中国戏剧起源时,应该要区分“大戏”与“小戏”,大戏是成熟的戏曲,而小戏则是戏剧的雏型。大戏是在到了金元杂剧之后才发展完成,而之前的宋杂剧、唐代的代面、踏摇娘、钵头、参军戏、樊哙排君难等,都可列入小戏的行列,而中国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戏。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先秦时期→汉魏时期→唐宋金时期→元朝→元末明清时期→近代元代兴盛元杂剧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1曲词2宾白3科范4宫调1曲词:配曲的唱词。2宾白:指古代戏曲中的道白。3科范:指戏曲程式动作。4宫调:乐曲曲调。中国戏剧在元代兴盛,形成了一个艺术上的高峰。原因何在呢?首先,从宋杂剧到金院本,再到元杂剧的诞生,遵循了艺术的内在发展规律。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为特征的戏剧表演形式。其中,散曲对杂剧结构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就音乐而言,元杂剧每一宫调中选用的曲牌比之诸宫调要丰富得多,可以充分地表演一段情节,符合戏剧冲突从形成到发展、到高潮、再到解决的结构。其次,城市空前繁荣,游乐场所增多,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瓦舍勾栏。早在宋代,勾栏中就有“书会”的组织,一般由下层读书人和有经验的老艺人组成,专为勾栏中的各种演出形式提供脚本。元杂剧的成熟,客观上提高了对书会的要求,急需读书人为他们竞制新篇,以满足广大观众的欣赏需求。这样促成了更多的戏剧作品产生。再次,元代统治者不设科举,使读书人失却晋身之阶,于是他们在瓦舍勾栏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仁甫、郑德辉等优秀杂剧作家,都是在生计没有着落的情况下,真正深入到社会的下层。那些底层人们特别是倡优的遭遇、觉醒和反抗,深深地感染着他们,所以在他们笔下才敷演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人说,元杂剧是愤怒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为过。 戏剧文本(即“剧本”)是一出戏剧的基本要素,是一台戏的先决条件。剧本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历代文人中,也有人创作过不适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剧本。这类的戏剧文本则称为案头戏(也叫书斋剧)(比较著名的如王尔德的诗剧《莎乐美》。)现代戏剧中也出现了没有剧本的演出实例。戏剧的文学本,在不演出的状态下,可以作为单独的文学样式欣赏。 贵州戏剧种类中首推黔东铜仁的傩戏、黔剧、贵州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德江。”这是曲六乙等国内外傩戏研究专家的一致看法。据专家考证,德江傩文化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戏种。开红山(头钉铁钉)、口含红铁、脚踩红铧、手下油锅、上刀山等傩技表演,堪称中国一绝。近20年来,德江县着力发掘、整理、保护和抢救傩堂戏。其傩堂戏和傩面具先后在贵阳、北京、深圳、重庆等城市以及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展出,并通过《人民日报》、《人民中国》、《中国建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993年,文化部命名德江县为全世界惟一的“傩戏之乡”。 梅兰芳,(1894.10.22-1961.8.8),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就风靡了整个江南。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剧目有《宇宙锋》、《五花洞》、《贵妃醉酒》、《嫦娥奔月》、《霸王别姬》、《黛玉葬花》、《太真外传》、《凤还巢》、《生死恨》、《游龙戏凤》等。 陈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原名王若瑜,女,祖籍:陕西富平,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晚年定居于:天津市。她8岁拜师,10岁登台,13岁收徒,是豫剧界第一个女演员、豫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被观众和戏剧大师及戏曲大师们誉为:豫剧一代宗师、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豫剧三鼎甲之首”、“中国豫剧大王”、中国豫剧六大名旦之首。1925年八岁的陈素真拜豫剧祥符调名旦孙延德为师学戏,1928年农历二月初二,在古都开封相国寺永乐舞台贴演《日月图》,饰女主角胡莲英,成为豫剧界第一个女演员。1934年农历八月十六日,由杞县返回开封,在永乐舞台演出《反长安》饰杨贵妃,一炮走红。后又演出《十面埋伏》、《春秋配》、《白蛇传》及(四大征)等剧目,被媒体报刊誉为“河南梅兰芳”。1935年10月《三拂袖》等戏赢得“豫剧皇后”桂冠。1938年春,在开封,被观众誉为:豫剧三鼎甲之首。1940年3月1日,在古都洛阳,参加狮吼剧团募捐义演《凌云志》、《涤耻血》。 秋天,随狮吼旅行剧团抵达古都西安,在三山戏院演出《涤耻血》《克敌荣归》《女贞花》三场开炮戏,大获成功,观众多达6000人,一场戏演下来,收入就可挣得六両黄金,轰动整个长安城,并被誉为“豫剧大王”称号。代表剧目有《梵王宫》、《烈火旗》、《宇宙锋》、《霄壤恨》、《凤帅令》、《三上轿》、《春秋配》、《天国盛会》、《拾玉镯》、《金囍记》、《三拂袖》、《佛血泪》、《女贞花》、《涤耻血》、《黄金婵》、《义烈风》等。 袁雪芬,(1922.3.26~2011.2.19)浙江省嵊县杜山村人。中国越剧泰斗,越剧袁派创始人,工正旦。1933年开始学艺。先后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她认真唱戏,洁身自励,持斋茹素,不唱堂会,不屈服于社会上恶势力的威逼利诱,保持了作为艺人的尊严。她主张戏曲应当对社会起有益的作用,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积极演出针砭时弊的剧目。她积极倡导越剧改革,不仅在唱腔和表演方面,博采众长,真实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而且在逐步健全排演制度,运用灯光、布景以及在服装等方面的改革,也是一位先驱。她的改革,为越剧演员和其他剧种争先仿效,并为后学者所师承。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王昭君》、《红粉金戈》、《黑暗家庭》、《香妃》、《绝代艳后》、《一缕麻》、《忠魂鹃血》、《凄凉辽宫月》、《相思树》、《山河恋》、《梅花魂》、《白蛇传》、《秋瑾》、《火椰村》等等。 新凤霞,(1927年1月26日一1998年4月12日),女,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是天津人。十三岁学评剧,十五、六岁开始任主演。在十年动乱中,杨淑敏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离开评剧舞台后的杨淑敏,在丈夫吴祖光的鼓励下,开始坚持写作和绘画。她写的一篇作品《万年牢》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课,描写了父亲的正直品格。艺名“新凤霞”,作为齐白石先生的徒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39666664弟和义女,杨淑敏深得老人真传。她笔下的寿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行笔端庄、古拙、厚朴,内涵雅趣。1998年4月12日,杨淑敏因病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终年71岁。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杨淑敏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代表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刘巧儿》、《花为媒》等。 严凤英,(1930~1968),女,今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人。原名严鸿六,中共党员,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之一,“七仙女”塑造者,中国黄梅戏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严凤英10岁时开始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不容,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历任安徽安庆市黄梅戏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遭迫害致死,现骨灰安放在安庆市菱湖公园内黄梅阁中,安庆罗岭建有严凤英故居纪念馆,毛泽东为其题写“党的好儿女”。严凤英的黄梅戏代表作有《打猪草》、《游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等。

戏剧的世界戏剧历史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