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建成于公元前124年,其性质是中央官学。
起初,太学之中设立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教授儒家经典。另外设有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官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随着时代的发展,博士与弟子日益增多,到汉元帝时弟子有一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除规模扩大外,太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开设了《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公羊传》《焚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因此,当时只要通晓一门儒家经典便可以到太学任教。太学对于老师的要求是要通晓儒家经典,太学生的来源渠道则较为多样化。首先是“太常补送”,《汉书》有语:“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太学里面的经师每一年都会在各地选取年满十八,品行端庄且学识过人的青年进入太学。其次是“郡国举荐”,即地方官举荐当地出色的学生入学。此外还有经考试选拔的,或因父辈在朝任职而得以入学的等。学生的年龄跨度很大,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五六十岁的老人,可见在当时人们就意识到学习是与年龄无关的,只要有好学之心,人人都可得到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