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智慧》是当代儒学大家郭齐勇先生的一部“叩其两端”之作。
一方面系统解读了传世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中庸》《礼运》《王制》诸篇以及出土儒家文献《五行》;并博采中西,探讨了《论语》中“亲亲相隐”的伦理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另一方面介绍了明代大儒王阳明对儒学的发展及出色的事功;对“现代三圣”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的学术、交游及成就影响也作了系统梳理。“大家小书”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大家小书”的特点,袁行霈先生在“总序”里讲得很清楚:“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如郭齐勇著的《儒者的智慧》,不仅系统解读了传世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中庸》《礼运》《王制》诸篇以及出土儒家文献《五行》和《论语》中“亲亲相隐”的伦理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还系统梳理了“新儒家三圣”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的人格境界及学术影响。“儒家的学问不是纸上的东西,不是书桌上的东西,它要躬行实践,它是我们内在的修养,自然体现、呈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与待人接物当中。”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博士生导师郭齐勇教授认为,现代新儒学思潮,大体上有三代学人。第一代学人中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等先生,三先生及其弟子交往甚密,属于一个“文化共同体”。不同于一般书斋里的学者或只知“子曰”“诗云”的迂腐儒生,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更加关注现实,注重“知行合一”。不仅在中国社会问题上,对中西文化他们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从闻见得来的是知识,由自己体究,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成立一个体系,名为思想。“吾国人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依自不依他……(熊十力《十力丛书:十力语要》)”,“……政府可以提倡一种主流,而不可阻遏学术界自由研究、独立创造之风气。(熊十力《与友人论张江陵书》)”郭齐勇教授认为,“三先生的全部工作……就是面对西学的冲击……重建儒学的本体论,重建人的道德自我,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尽管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三先生复兴国学的志向因时势所限而不可终遂,但他们尽了自己的责任。他们以民间书院(如梁先生的勉仁书院、马先生的复性书院)为依托,或谨以信义相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