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怎么样教育叛逆孩子

199次

问题描述:

怎么样教育叛逆孩子希望能解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我是彭华勇,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教育与心理学,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孩子叛逆,过去不多,因为过去都在农村,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本质上,孩子青春期叛逆一些,和父母关系有矛盾,很多是正常过程,过了青春期一般相对就缓和了!但这并不是说不存在问题!因为,叛逆是家庭问题的凸显,孩子越叛逆,家庭内部问题越严重!所以,问题如果没有超越个人、家庭的自动调节能力范围,那么,它慢慢会缓和,因为个人、家庭都有一个承受、调节范围。那么如何才能根本上转变这种问题呢?我曾经辅导的一位家长,她儿子读初二了,厌学,在家玩游戏,沉迷手机。不能多管、也不能多说,说多了就着急,恶语相加。之后,有好几次,老师反映孩子逃课,下午不上课,批评没啥用,回家反思了一周。最后,还是家长求着老师,好说歹说,给他机会。后来,听学校小卖部的老板说,她才知道儿子初一就抽烟了,经常买,而且烟瘾比较大。这位妈妈不禁常吸一口凉气。自己从小对儿子管教比较严格,不准儿子嚼槟榔、吸烟,没想到,儿子全干了,而且自己还蒙在鼓里这么久。和儿子大吵一顿,差点就动手打起来,儿子摔门而去。这位妈妈好无助,自己一直辛辛苦苦带着儿子,老公常年在外面工作,一年才回来一两次,想不到儿子却变成了这样!经过和这位妈妈的沟通,发现家庭关系存在比较大的矛盾。由于爸爸常年在外,妈妈一个人抚养孩子,对孩子期望又比较高。所以,妈妈情绪波动比较大,从小对孩子要求也严格,而爸爸很少和孩子沟通。而且,夫妻关系也不太好,有些矛盾。所以,解决孩子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调整家庭关系。健康的家庭关系就像一个倒立的等边三角形,彼此平衡稳定;孩子出现问题后,家庭关系就是锐角三角形,甚至是钝角三角形了!这个过程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为每一个成员都需要调整,尤其是沟通方式,而这一切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其次,就是教育方法的调整。孩子之所以出现教育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过去教育方式严重错误,所以全面学习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之前我也强调了孩子出问题,家长与其到处求医问药,不如先狠狠地看十本家庭教育书籍。比如正面管教细节、PET父母效能等。最后,就是疏导释放家庭的负面情绪。孩子教育出问题,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这个家庭负面情绪爆棚,所以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有必要及时疏导释放情绪。这个家庭经过调整,一年后,孩子情况好多了,虽说成绩一般,但和妈妈关系好了,家里也没那么多矛盾了,学习也正常了,总体上是非常好的。改变是困难的,尤其是成人,孩子改变的过程中其实最难的点就是大人的改变。家长有些是完全不知道,觉得孩子的问题就是孩子的问题。有些是知道孩子的问题需要家庭改变,但认识不深刻。有些是明白,但永远落实不到行动。没有行动,改变就永远不可能发生!总而言之,有效才算重要,会爱才是真爱!迷路了,首先要知道路怎么走,然后具体到行动上,怎么走!最终才能走出重重迷雾!我是彭华勇,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教育与心理学,专注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的咨询解决。

怎么样教育叛逆孩子

其他答案

其实,叛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叛逆的倾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它也不过是暂时的,而且只有经过了这暂时的痛苦,才会慢慢成熟,真正地理解父母的用心。

01

从叛逆到理解,才是真正的长大

曾经读过一篇题为《少年》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刚满十七岁的孩子虽还是稚气满脸,但壮硕的身体已俨然是个大人。

母亲只及他肩头的高度,父亲也开始对他仰视。叛逆,已经成为他和父母沟通的方式。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少年倾心交谈,询问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我已经长大,不再是你们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寻找自我……”

“你打算怎么寻找呢?”

“一个行囊,一个指南针。我需要离开你们的遮蔽,去寻找自己的坐标……”

“那你去吧,孩子。我和你妈妈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

父亲给了少年500元钱。少年从此离家,开始了他寻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城市。在那里再也没有老师和父母烦心的唠叨。当然,也没有了父母片刻不离的嘘寒问暖。

在那个光怪陆离的都市,500元钱像一杯水倒进沙漠里一样,很快就渗透没了。看着日渐干瘪的钱包,少年想到了放弃,但一想到回家可能会受到的嘲笑,只好把泪水吞进肚里。

城市很华丽,但少年很难找到她的入口。他的成长与这个城市的喧闹无关,为了生存,这个在家连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开始去一些小店打工。

劳累一天,只为能拥有一顿热饭和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住所——这些他曾经唾手可得而又没有丝毫珍惜过的东西。

春去秋来,一年很快要过去了。少年在饭店刷过盘子,在大公司当过保安,在酒店做过门童,在夜市里摆过小摊……少年的双手终于在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渐渐长满老茧。少年的心也随着日出日落,懂得了以前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对自己的爱。

终于,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少年拨通了那个熟记于心的号码。电话那端,是父亲激动的声音和母亲喜悦的啜泣……父亲说,如果找到了你要的东西就回来吧。

在挂断电话的那一刹那,少年泪流满面。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车。在行囊中,多了两件买给爸妈的内衣,包装得朴实而美丽。这是一个懂事了的儿子,他用自己的双手为父母换来的新年礼物……

故事到了这里,就结束了。但少年的成长仍在继续,这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虽然短暂,却最为关键。从叛逆到理解,心才真正长大了。

02

为什么要叛逆

因为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认同,渴望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经长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随便操纵的“棋子”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身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叛逆就像一颗等待萌生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体深处蠢蠢欲动。这时候的家长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孩子。

一般人都承认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就好像毛毛虫不经过破茧而出,就无法变成美丽的蝴蝶。然而,对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家长们大多不能像对待毛毛虫那样宽容:能够同情他的挣扎,期待他的成长。

家长们反而觉得万分苦恼,深怕这种叛逆,不只是打破成人惯有的权威,更打破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于是就有了“面对叛逆的孩子怎么办”的问题。

其实,所有的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孩子所面对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与心理的束缚外,还有周围成人所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

在从前,他无法意识到这种束缚与限制,就算意识到了也无力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能够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新的自我在迷茫中跃跃欲试。

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么的严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长的力量又还不足以挣脱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识的束缚,这时候的孩子正承受着蜕变之苦,体会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会产生种种叛逆的举动,目的只是想以此来显示自我的存在。

在我们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时,我们也正好暴露了这叛逆的根源——过度呵护所演变的压制。正是这种看似善意的温柔的束缚,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无所适从。

所以在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束缚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理解。

要知道,叛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也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而不是让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家庭。

所以,在这特殊的时期家长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许多父母都会感到烦恼无穷,因为孩子大了,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这时,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什么都听父母的,有时甚至顶撞父母,做种种父母无法接受的事。使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经常感到又气又恨。

在这个阶段来临之前,作为父母,如果想通过高高在上的“权威”来迫使孩子听话,那么,十有八九会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强,因为时代在变化,孩子在成长,他们的叛逆始终是有根源的。而“关心、理解”,则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回答“怎么办”的开始。

所以,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就需要我们彻底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新拾回我们的童心,才能面对所谓的叛逆。因为“强权”解决不了问题,更无法抚慰孩子的叛逆。

03

把孩子当成成人来对待

我有一位学生的家长,在这方面堪称楷模。她有一个19岁的女儿,母亲和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朋友”。

“我一直觉得,女儿和我是处在平等地位的,相互信任,经常交流。”她说,“从小到大,女儿有什么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告诉自己,包括学习、和同学交往等各个方面,甚至连有男生追求她,她都会告诉我。”

她告诉我,和女儿平时的沟通是平等的,有时候因意见分歧有所争执,若事后想想是自己不对,错误地批评了女儿,便会主动向女儿承认错误。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她从不会不经思索地拒绝。即使是非常荒谬的要求,也会再慎重考虑之后,把它“当做一回事”的给予响应与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他明了大人的看法。

不仅如此,这位家长还在许多事情上都征求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见很糟糕,也会认真倾听并与她讨论。

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会用“我希望…”或“我建议...”至少要在“形式上”给他留下可以自主的空间,让他有学习、思考、省悟的空间。而不是生硬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位母亲实际上是在施行一种前卫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让他们感受被尊重的感觉,除非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自愿充当小孩。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表示永远的支持与肯定,特别是在孩子犯了严重错误之后,更是会给予改正的机会,对其改正的态度始终抱持着肯定与支持。

在我们对孩子的教导中,我们必须真正以一个人的态度来对待作为另一个人的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孩子。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也许不符合我们心目中的成熟条件,但并不能说是由于孩子不听话所造成的。

04

有时候“关心”可能让孩子更受约束

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个即将成年的孩子,分别向他们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

一个孩子的父亲说:咋啦 家里容不下你啦,好好给我呆着。

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却说:“好啊!需要我帮什么忙吗 ”

谁知,结果却恰恰相反,反对孩子搬出去的父亲不但没能阻止孩子从家庭中走出,还和孩子发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亲反而使孩子留了下来。

原因是,第一个孩子听到父亲那么武断地阻止他,觉得在家里也没有意思,不如早些搬出去。

另一个孩子则完全不同,当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时候,父亲不但没有阻止,反而问他需要什么,这让他感到了亲情的温暖,觉得其实在家里也很好,于是决定不搬出去住了。

可见,孩子有了独立的想法,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其实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担忧的事情呢!

但是要了解这一点,就要舍得放下父母的角色——“传统的权威”。也只有暂时脱开了父母的角色,才能以一个“人”的态度去面对另一个“人”的挣扎。

也有许多父母担心,这样的教育会不会就是放纵,任其为所欲为了呢?其实,一点都不必担心我们的孩子不受制约,正如前面例子中所显示的,真正的制约并不完全需要强权或是威严。

有时,一个关心的问候,一句温暖的话语,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受到约束。

由于孩子正在挣扎着长大,最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角色认同,正是自我观念的成形,思想的启发阶段,所以最容易受影响。

不幸的是,许多父母总是奢望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经常使用绝对的压制手段,其结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更重要的是,我们把自己对他的影响力拱手让人,造成其他不良影响有机可乘。

于是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不理解中渐行渐远了。

所以,面对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认清事实的真象:并不是谁叛逆了谁,顶多只有一个倔强的孩子悄悄“离开”我们而已。我们当然觉得痛苦,但愤怒则大可不必。

如果,他走向正确的方向,我们就该以生命传递者的心情乐观其成。

若他误入堕落的深渊,我们就该立即赶过去,陪他一块爬起来。

其他答案

孩子成长过程中一般都要经历叛逆期,有的孩子还特别明显,叛逆期的孩子不好管理,家长或老师每次看到叛逆的孩子所作所为,都想说说,说少了他不听,说多了他嫌你太唠叨,甚至和家长或老师顶嘴,家长或老师批评严重了,也很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迷恋网络、逃课、脾气暴躁,最严重的可能发生语言或肢体冲突。对待叛逆的孩子,家长或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1、多鼓励

孩子都有自尊心,叛逆的孩子自尊心更强,做什么或学什么,总想做的最好,总想得到父母的认可,若孩子有点小小的成绩时就给予鼓励,那么孩子就感觉自己有价值,得到了别人的关注,他就会更加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2、换位思考

父母或老师要常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孩子,你会怎么做,假如你做了同样的事情,你想得到什么,站在孩子的角度角度多想想,不要老是说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这样的话语往往带有强制性,孩子是最不喜欢听的。

3、多聆听

孩子和你叙述一件事情时,你要耐心听着,听完后再发表意见,,不要听了就生气,生气了就批评。孩子常说:我和你三观不合,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那么,家长和老师怎么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呢,就要多听听孩子说话,多开导孩子。

4、把孩子看成小大人

家长或老师不要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什么都替他做,什么苦不让他吃,不吃苦中苦哪有甜上甜,孩子成长过程中都要经理酸甜苦辣,不要老是把他看成不懂事的孩子,孩子的烦恼比你都多,因为孩子的生活领域很广阔,特别是网络的今天,孩子懂的更多,知道的更多,你要把他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尊重孩子。

总之,家长或老师要用征求意见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就会接受,现在,很多幼儿园就有亲子活动节目,家长把孩子看成朋友,别问孩子的成绩,孩子考好了自然会告诉你,考不好,你耐心指导。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