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
除了学专业技能拿文凭,对刚刚经过高考和应试教育的中国学生也是珍贵的经历。首先,会产生没用的疑问,原因在:学校教学培养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说明要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迷茫的时候就去搜索、问人、学习、实习都好,找到自己的目标,并随着自己认识的加深调整目标。大学最起码的意义在于本科学历,是绝大多数文职工作的要求。文职工作的意义在于,相比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较为轻松,也能在你不能扛住辛苦劳动的年纪继续做下去,收入却不会因体力、身体健康的限制而大幅缩水。从个人角度来看,上大学是第二次新生。上大学前多数人有统一的目标,拼高考。小学到高中,学校环境里学习好就是大多数人的目标。你不需要特别努力去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想做什么,不自觉的跟着环境、其他人一起做就可以了,可能还有家长看着。其实会迷茫,因为长期以来把群体的目标当做自己的目标。这种与社会认同一致的跟风的行为,被高考这大锅饭暂时地稳定住了。大学,意味着成年了,更自由了,自己对自己负责。所以,上了大学好比责任分配包产到户,需要你找到独立的目标,独立思考。我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基本的是为了有合适的工作,为生活提供经济基础。未来的发展,就是现在的方向。从这个角度,其实题主还没拥有方向。这时候,没有同一个目标准备好等着你了,也很难说跟风周围同学的做法对你是否有益。长期下去,可能就是一个“什么年纪干什么事”的亦步亦趋的大人啦,却可能活了一辈子都浑浑噩噩,对自己的处境不敏感。请自己主动去收集资料、去投简历实习多尝试可能感兴趣的工作。大学是一个分水岭,对各种层次的同学都稍微接触过,会发现大家差别越来越大。不仅仅是有人走学术、商业、政治的不同路线,在同一个工种的同学中,也会出现生活经济水平差别大的。其中的原因是这些工作境遇好、经过一段时间积累而财富翻倍的人,不断思考自己的处境,他们对时代趋势有积极敏锐的把握。而反过来,有些人没有睁开眼看世界,仍然做那个不管怎样都努力的好人,辛苦半辈子,发现自己在收集情报、选择努力方向上偷懒,为了生活和家人,只得继续辛劳。如雷军所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那怎么做那个开始独立思考,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呢?上大学前时间、精力、环境不允许你做别的。新生的第二层含义,你开始为自己那亩田积累了。此时课业上没有太大压力(及格以上即可),更多时间自己安排,大多数人也不用为基本的温饱奔波。此时有机会静下心打磨自己,拥有可能性。用这段珍贵、自由的时间作为学校学习和工作的过渡期,把迷茫分解成实际行动。不管选择是学习,还是尽情玩,或是自立工作,享受这段年轻的时光,不觉得荒废——大概就是整个人生里,大学阶段对你最大的用处。除了专业学习,如果你有一项爱好,愿意真正投入付出,请把爱好发展为你的技能,开启你的小生意。独立思考:机械出版社翻译过《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思考的艺术》。高考英语及格的话,还可以看英文原著。这家还翻译过其他通用技能的书,有心的话去当当网搜搜看。通用技能:善于表达、沟通、写作、思路清晰的人到哪里都吃香。练习比如演讲、辩论,看看《逻辑说话术》《说话之道》。锻炼技能,模仿+练习=熟悉擅长。免费课程资源的栗子:中文: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英文:Youtube、可汗学院有用,请动动手指点赞呀~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