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在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是一样的。
在孔子看来,如果人人为君子,那么这个社会就很好治理了。因此,孔子的整个思想,是人人成为君子,然后围着这一点开展他的教育以及社会理想。现代社会,更注重法律与法制建设,对于以人为本、以人性为基础的的君子观念与教育忽视了因此,治理难度不是越来越容易,而是越来越难。比如,道德底线、人文关怀等等,在现代社会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即便从更大的国际视野看,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和而不同”,才是和平共处的基础。
孔子思想对现代世界有什么意义吗,在线求解答
人性,在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是一样的。
在孔子看来,如果人人为君子,那么这个社会就很好治理了。因此,孔子的整个思想,是人人成为君子,然后围着这一点开展他的教育以及社会理想。现代社会,更注重法律与法制建设,对于以人为本、以人性为基础的的君子观念与教育忽视了因此,治理难度不是越来越容易,而是越来越难。比如,道德底线、人文关怀等等,在现代社会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即便从更大的国际视野看,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和而不同”,才是和平共处的基础。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至今人类完美的仁义道德。其致深的思想源源不断的延续至今(即二千伍百年悠久传承)。而今,人类进入21世纪,没有理由否定圣人孔子伟大的仁义道德思想的光辉。只要人类切实执行其仁义礼智信,才是全人类幸福安康和平发展之路,即大同世界!
作为伟大的圣哲,孔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世界的共同遗产,孔子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可以并且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经历近代以来的曲折之后世界瞩目孔子。
毫无疑问,经济发展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孔子与中国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孔子文化影响力的升降浮沉与中国的国力变化密切相联。中国落后挨打,强化、放大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负面影响的认识,于是,在20世纪的中国形成了“反传统的‘传统’”,似乎中华民族要摆脱苦难,就必须摒弃中华文化传统。
在经历了不断的军事战乱与政治动荡之后,到80年代,终于迎来了新的历史文化发展时期。从此,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动乱,经济开始复苏,国力开始增强,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同时,学术界对待传统文化也越来越理性和客观,尤其大批地下文献的问世,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疑古思潮的极大消极影响。于是,必须超越疑古,走出迷茫,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学界共识。
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中国学者对孔子与传统文化的积极认识,也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孔子与中国文化的瞩目。放眼世界,不仅世界各地的学者纷纷来到中国,参加学术会议,从事学术活动,寻访和研究孔子,而且许多国家和地区也举办相关活动,出版研究作品,纪念孔子,研究孔子。除了中国大陆,在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在日本的东日本国际大学,在韩国的成均馆大学,在欧美地区,都有各种类型的孔子学术研究等活动,极大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西方学者研究自身传统的同时,也瞩目于孔子与东方文化,来自欧洲许多国家的学者积极在各地举办的孔子研讨会。
第二,面对社会问题世界希望寻求孔子智慧。
科学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安逸,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于是,人们反思历史,研究社会,关注自身命运,开始思考东方古老传统的智慧。但是,或许对孔子儒家思想缺乏足够了解,对其博大精深的整体思维不能准确把握,争论似乎总是无休无止。人们思考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往往将这些问题与孔子相连接,或者尊重他,或者赞扬他,或者辱骂他,而很少能够齐心理智地继承他,弘扬他。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人们对孔子与儒家文化的态度也逐步趋近客观。当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渐多,回过头来正视现实,直面传统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人为贬抑自身文化,越来越多地深刻认识和理解自身文化传统,并从中找回了民族的自信。但“传统”的惯性太大,优秀文化传统的“传统”如此,近代以来形成的“反传统的‘传统’”也是如此。
孔子与现实连接,似乎他就应该承担现实中的一切责任。中国国内自不必说,仅仅在东亚“儒教国家”,孔子的地位就不能不面对人们的功利评判。经济腾飞之时,人们看到了孔子及其儒学的和谐、兼容精神对现代化的助推,而经济危机到来时,原来作为经济发展动因的以家族纽带感为基础的儒教共同体主义,似乎只剩下了学缘、地缘、血缘等的私人关系网,从而成为经济衰落的“人情资本主义”的主犯。
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风暴中,韩国便有人重新反思以“儒教”为实体的“亚洲式价值”,有的学者指出:“《孔子亡,国方兴》与浅薄的商业主义相结合,引起了关于孔子的争论。”
但是,“浅薄的商业主义”毕竟不能够占据思想的主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韩国、日本以及欧美国家,都有人看到孔子思想在当今世界的重要价值。例如,关于孔子的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就被公推为指导具体行为的准则。不仅在中国如此,而且西方的大思想家同样也对它赞赏有加。伏尔泰认为,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法则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哲学家费尔巴哈肯定了儒学的伦理道德,他在《幸福论》中特别地提到,中国的圣人孔子要求人们心地诚实地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他称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孔子的这个朴素而又通俗的道德原理是最好最真实的,也是最具说服力的。而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尊为“道德金律”,并被推许为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
第三,孔子作为中国文化象征促进中外交流。
孔子是和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等齐名的世界级的哲学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明,是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等相对应的基本人类文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根本标志就是孔子思想走出去。作为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公益性机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它将作为一个平台,搭起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使中国与各国互相学习语言和文化,增进理解和友谊,也可以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贡献力量。
很显然,一个潜力无穷而且生机勃勃的中国,必然是一个让世人产生希望和遐想的国家。人们看到,近2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未来前景美好。人们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机会,学习汉语可以寻找并抓住“中国机会”,可以与“中国希望”并行。所以,在一些国家,汉语已经成为一张就业王牌。法国教育部汉语督学白乐桑坦率地指出:“只有以汉语为工具,以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依托,才能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把握先机。”
发人深省的是,正是在孔子的名义下,中国语言与文化的传播才出人意料。这说明世界需要孔子思想,需要中国文化,孔子与中国文化可以应对世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十分强调孔子思想的当代国际政治价值,他认为:“孔子学院受到全球欢迎,也说明了世界需要儒学来滋润。”中国传播自己的优秀文化,不仅要使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让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中国、认识发展中的中国,中国还应当在国际社会上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因此,要对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那么,与孔子学院一起遍地开花的,不应缺席中国的和谐发展理念。
第四,孔子作为华夏文化血脉凝聚炎黄子孙。
近些年来,与“孔子与世界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的同时,华夏儿女也在思考中华文化在凝聚世界华人人心中的作用。世界各地华人的人心凝聚,不仅是中华民族强大的需要,也是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它将使中国与世界人们的联系更加密切和频繁。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生组织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响彻中华大地,要实现民族的复兴,必先复兴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决不能舍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由于中华文化的理想、道德、价值都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之中,所以复兴文化应当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能作为联系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孔子思想的“自强不息”、家国同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炎黄子孙。
不难理解,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一个没有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凝聚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最基本看法,儒家的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导。儒家文化倡导“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这些思想长期受到人们的推崇,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源泉,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以孔子为代表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回答的问题。
我们终日孜孜以求的人生成功,
"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这是得失价值体系下共同的欲求、共同的选择,无可厚非。问题是总经理位置只有一个、白富美的名额也相当有限。以应届毕业生为例,每年大概900万人要走向社会,而900万人可能只有900人能木秀于林、梦想成真,站在竞争系统的顶端。而剩下的99.9%的人因得不到而沦为失败者,接受失败带来的痛苦折磨、自甘堕落、甚至丧失人性。
得之产生相关的情绪、行为习惯,比如纵欲、贪婪、骄傲、霸道。失之也会产生相关的情绪、习惯,比如痛苦、沉沦、懒惰、厌世。无论得失,都会产生不好的情绪、习惯,而这些情绪、习惯又是引发人性恶的原因,人性恶引发苦果,可是谁愿意吃苦果呢?知道苦瓜苦还吃,那是快乐的苦,不知苦而吃苦,那是折磨,这是造成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的原因。
我们现实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活得都是不开心、不自在,用孔子的话说叫: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其根源是处于
"得失价值系统
"下行为不断的轮回。圣经上有一句话:太阳底下无新事,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为什么?因为人性不变,人的价值观难以改变,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而孔子的价值体系呢?叫
"半部论语治天下
"、
"内圣外王
"、
"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
"这不正是我们做梦都在追求的人生成功吗?
先来说一说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是不是跟我们
"只问结果、不问过程
"相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我们呢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
"一箪食,一瓢饮中也快乐
"我们是
"穷奢极欲还没到头
"。再来看与人相处
"仁者爱人也,帮助别人,给别人温暖、快乐
",而我们呢
"利益高于一切,利用别人、损害别人、控制、奴役别人
"……。
我们普通人的行为、习惯,刚好和他相反。我们的行为被刻在圣经上,成为了上帝拯救的对象。而孔子成为了活生生的上帝,千百年来,他的学说成就了一批又一批
"君子
"、
"内圣外王
"的大人,他们秉持
"仁爱
"给世界带来了无数的感动、幸福、快乐。他们就像太阳一样日夜都照耀着这个世界。
孔子的思想、成就来源于他把人生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琢磨得本末清晰,《大学》上有一句话是最好的说明。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我们的行为习惯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不断地轮回?为什么会痛苦?这些都是人性的弱点,是什么产生了人性的弱点?孔子为什么说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为什么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为什么能在一箪食,一瓢饮中快乐?……
这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话题,详细论述请到我个人空间细读《内圣外王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通过学习、了解,可以烧好饭菜、可以种好庄稼、同样也可以成就自己的人生。
孔子思想的意义是世界村的基础,他的思想高度是天下大同,他的一生致力于探求事物本末,为人类找到了通往人间天堂的路。他的学说让我们努力去探索这个世界、认识世界、探索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成为
"天地人
"的人。
我们内心渴望无一日之忧,渴望成就自己的人生,渴望成为世界的主人。我们绝大多数人忙忙碌碌、患得患失、孜孜以求,却摆脱不了平凡的命运。于是如陈胜般疾呼: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去思考本末而无惑者,将成为挥舞鞭子的人,而牛羊只在乎山顶的那一丛鲜美而娇嫩的仙草……
孔子思想能够拯救现代世界自由主义思潮泛滥所导致的人性迷失。
1
儒家思想上承夏商周千年积淀的人伦秩序,下启汉唐宋万代的人性论。不管人类社会的制度出现怎样变化,由孔子所定义的人性以及人伦秩序都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过时,它具有永恒的普适性和社会价值。面对西方文明之下的自由市场经济给人类带来普遍畜化,儒家思想越发突显出其拯救堕落的人性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它不是基于原子主义的个人主义,更不是基于本我的自由主义。个人存在的终极价值指向的不是“我”,而是“社会”。“克己复礼”,表明个人的意义是由社会来规定的,需要遵守社会制度的约束。“修齐治平”,则更加具体地用个人对社会的价值来定义个人的存在意义。
个人的存在意义,不是“我”在一生之中获得了多少本能欲望的满足,而是“我”通过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技能,为“我”所在的社会做了多少有价值的事情。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最大化,就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人性的存在层次,参与社会的治理,去推动社会的和谐乃至天下的太平。
2
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中的权利主义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否定,它将人类的存在状态降低到一般动物乃至不如动物的状态水平,仅是局限于向外界争取本能原欲的最大满足。权利主义推动人类的本能化,也就是推动人类存在意义的虚无化。资本主义文明本质是对人性的否定,对自然的破坏,带来的只有毁灭。
人区别于动物之处就在于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本能原欲,主动协调群体关系,促进整体的和谐与存续。评价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其从自然环境中占有了多少的物资,而是看其整体的自律状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从这个角度看,西方文化及其衍生的资本主义文明都是本能主义的,是野蛮的。
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理性主义文化及其衍生的资本主义文明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深度异化,将人类异化成为增殖资本的劳动机器和纵欲的消费工具。理性的异化本质决定了西方文化不可能拯救人类,唯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古典文化才能将人类的存在意义重新定义在人性之上,推动人本主义的回归。
人类不能迷失了本性,在资本主义文明的胁迫与刺激之下成为无意识的放纵本能的禽兽。人类必须回归本性,观照自己的心灵世界,控制日益放纵的欲望,提高日趋堕落的存在状态,停止对同类的掠杀,减少对自然万物的破坏,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天下太平的大同世界,需要儒家思想的推广与普及。
3
理性思维的异化抽象性只能将社会还原为有着本能欲望的原子个体,并认为这些原子个体没有自我完善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西方的哲人从来都是在对人进行空心化的思考,而不是像孔子那样教导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要有意识地观照自己的内心,不断地进行内省与调整,抑恶扬善,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由于主观内省的缺失,西方人只能本能地出于对刑罚和上帝惩罚的畏惧而去遵守当下的社会秩序。西方社会的个人永远处于被动的恐惧状态,社会的治理完全依靠外在的国家暴力机器对每个人施加的强力;儒家文化则尊重个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每个人自我完善的主观能动性,社会治理主要靠教化。
基于人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异化与迷失,重新阐释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论,照亮人类被物质奴役的暗黑世界,引导人类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样的历史任务越发显得重要与紧迫。作为儒家文化主要经典,我们需要拂去掩蔽在《论语》之上的时代微尘,让其永恒的仁义思想放出崭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