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学青椒:我快被学校的因公出国审批逼疯了……》一文被刷屏。
读罢十分茫然,不知道是该心疼这位青椒(高校青年教师),还是心疼“认真负责”的审批者们。油然想到国家正在力推的放管服改革,“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出国确实不是一件小事,自然涉及到种种规定,必须完成必要的程序,遵循最基本的原则,这个不难理解。因公出国可能因为原因不一样,事由不一样,因此需要的相关条件也不一样。但完全可以根据公费、自费、对方付费等分为几类,分别给出几种不同的格式以供选择。申请人可以按图索骥,对号入座、填表报批即可。但从当事人的叙述来看,远不是如此简单,整个过程堪称浩繁无比,多次反复堪称折腾。比如,明明是参加学术会议,怎么要对方出具“邀请单位的企业营业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65656565执照复印件”?这根本就是无厘头嘛。结果自然是没有,最后不也无碍审批吗?至于邀请信原件,在远程、电子函件已经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还拘泥于以往的旧规定,只能让当事人有苦难言。如此种种,都还不算什么!在已经完成了上述的审批要件的情况下,又多次因为无关宏旨的细节性问题,来回拉锯,这就说不过去了。要么,你给出一个规范文本,在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以特别提示和说明,如果因为申请者不细心,自然可以打回重来。在没有规范文本可以仿效的情况下,你也可以一次性将“当且仅当”的细节部分,标注出来,让申请人对照修改。这也没有,一次次反复,一次次打回,一次次修改。这已经不是苛刻,而是机械到令人发指了。且不说耗费大力的人力和时间,就这种貌似认真实则近乎无聊的技术性折腾,就很难不让人冒火。原则性当然需要坚持,但灵活性哪去了?灵活绝不是随意变通、钻政策空子,但在一些无关宏旨的细节方面,真的有必要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吗?说到灵活性,讲一个小故事。这是不少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某人因公出差,买了单程票,办完公事之后,因故绕道去了另一个地方,回来报销遇阻。财务因为有要求,不予报销,理由是必须要有往返票。不知道这样的规定,想得到什么效果?难道给单位省一半差旅费也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有往返的双程票才能报销?在一些僵化的规定面前,类似这样的细节,你是一点脾气也没有。从主观上来说,我并不以为审批者是故意刁难,但这种刻舟求剑的态度,让人一点也不敢恭维。世界上凡事就怕认真二字,看来要有两种解释了,一种是只要认真,什么事都能办成。另一种认真,是要打个引号的,就像本文用的“他们”的态度,人基本上是要被逼疯了。这种“认真”,是要搞死人的!需要解放的,不只是院士。是时候借“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东风,在高校、科研机构来一场放管服改革,系统清理过时的、不合理的管理规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