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很强大,可是吐蕃也不弱。
唐太宗扫平各地草头王,重开大唐一统,兵锋很盛,很多周边少数民族都派遣使者来贡献,请求归附。在634年,有一位自称来自吐蕃的使者,他自称是奉了赞普之命,慕华夏风华,求尚公主。唐太宗打听了下,原来这个吐蕃是在西南高原新崛起的一个奴隶制政权。他的首领是松赞干布,他在继位的3年内平定了叛乱,统一了青藏高原南北,国力颇为强盛。这位赞普从往来客商那里听到了唐朝的文化昌盛,繁荣富强,因此“向唐朝遣使入贡,并请婚”。(唐太宗的心思都在西北突厥)可是由于吐蕃过去“未尝通中原”,太宗皇帝对它的内情几乎一无所知。唐朝为了避免使者假冒,特地给各国使者发放鱼符,到了长安后核验身份,免得被一些不法分子骗吃骗喝。这个吐蕃第一次遣使,当然没有鱼符了。可是太宗皇帝也没有立刻拒绝,表示考虑考虑,持慎重态度,先派遣行人(使者)冯德遐前往慰抚,借以了解具体情况。唐使抵藏,受到吐蕃上下的热烈欢迎。史载:松赞干布“见德遐大悦”。他又“闻突厥、吐谷浑皆尚公主”,与唐结为一家,于是在638年,又“遣使随冯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这是第二次请婚,但却遭到唐太宗又一次的拒绝。吐蕃使者归后向松赞干布说:“臣初至唐,唐待我甚厚,许尚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相离间,唐礼遂衰,亦不许婚。”《新唐书·吐蕃传》则记载“使者还,妄语曰”,说明使者说的是假话。结果,松赞干布却信以为真,以为太宗皇帝看不起他。松赞干布怒而发兵吐谷浑,把吐谷浑赶跑,还击破党项及白兰诸羌。随后,他“帅众二十余万,屯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地区)西境。这次,他又遣使贡金帛,说来迎接公主。这是第3次请婚了。这种城下之盟,怎么能吓得了在战争中成长的太宗皇帝呢?唐太宗当即不许。松赞干布“遂进攻松州,败都督韩威,羌酋阎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并以州叛归之。”(松州之战时唐、吐蕃疆域)这下,唐朝和吐蕃终于刀兵相见了。唐朝看见吐蕃竟然能组织起20万兵马,实力不俗;可是吐蕃还没有领教过贞观年间唐军战神兵将的威力。很快,松赞干布就为他的鲁莽行为付出了代价。太宗皇帝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左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督步骑5万击之。松赞干布督师攻城十余日不克,士卒疲惫。唐军再以牛进达部为先锋,九月到达松州,掩其不备,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很多人觉得这个斩首才千余级,好像不多,实际上吐蕃此战的损失极大,因为首级数并不能代表实际的损失数。从秦代开始,首功就成为军队衡量战功的标准,其中,秦朝、明朝两个朝代执行的最坚决。举个例子。在万历年间,明军在朝鲜抗击日军的平壤一役结束后,官方的记功记录中,日军被斩首级为1285颗。可是对照其他各方面的资料,日军除了被阵上斩首者,还有被烧死、落水淹死、炮击而死等等诸多死法,这些阵亡者都难以割取首级。根据小西行长所部战前战后的人数统计来看,日军阵亡人数当在8000到10000人左右。也即是说,首级数与真实的损失数,当在1:8之间。牛进达所部是先锋,这次进攻乃是突袭,不是会战,所以只能是旋风一样收获首级,吐蕃人实际上的损失应当在8000人左右。这给了在青藏高原上所向无敌的松赞干布极大的震撼。趁着主力尚存,还没有遭受巨大损失,松赞干布整军徐徐而退。唐军见吐蕃军队整齐有序,无隙可乘,也难以乘胜追击来扩大战果。这次不打不相识,吐蕃认识到了唐军的强悍,唐朝也意识到了吐蕃的能量,不能再以无足轻重的态度应付。因此,吐蕃入朝请罪,再次求尚公主,太宗许之。于是才有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实际上是在没有取得优势,无法判明对方是敌是友的情况下,对吐蕃进行的经济、文化输出。唐朝可能是希望通过这种经济文化影响的手段,渐渐同化吐蕃。到了200年后,吐蕃政权四分五裂,也有不少吐蕃人认为是文成公主入藏带来的佛教,使得吐蕃产生了分裂。(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之后,唐朝与吐蕃的战争时断时续,尤其在高宗、武后时期,吐蕃与唐军在青海、西域各地作战,整体而言,唐军占据优势,吐蕃虽然进攻不利,但是保守有余,唐军也不能取得更大的进展。吐蕃在此阶段向南方发展,降服了尼泊尔、孟加拉国等很多邦国,成为西南地区一大强权。唐朝在与吐蕃对峙的情形下,又有金城公主入藏的故事。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在安史之乱时发生了转折。当时朝廷西部军力尽数调往中原,安西军、河西军都被消耗在内战,唐朝西部军政实力急剧衰弱。吐蕃因此得以夺占河西,阻绝西域。最近的一部银联广告宣传片《大唐西域的最后一次转账》描述的就是这时的情景。公元790年前后,安西四镇全部陷落,庭州、安西等西部疆土都被吐蕃占据。这时,吐蕃的势力达到顶峰,游骑甚至出现在了长安附近。可是,这个时候青藏高原的环境开始变得恶劣起来,收成一年坏过一年,且没有好转的迹象,青藏高原能够承载的人口越来越有限了,能够应付的战争支持能力也减弱了,这样吐蕃就产生了与唐朝会盟,恢复和平的需求。吐蕃是奴隶主贵族政权,与北方的游牧民族草原一样,他们也没有形成很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治,很多奴隶主贵族拥有军队、领地,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尽管吐蕃赞普想跟唐朝结盟,双方都不要打了,恢复和平,那些地方军阀不同意。他们的财富、权利都在源于战争,所以赞普同意结盟没有问题,他们反正手里有兵有地盘,他们各行其是。所以,吐蕃在安史之乱后的几次会盟,都以失败告终。后来,唐朝在维州之战中,大破吐蕃东部军阀,击溃吐蕃大军16万,俘斩万计,吐蕃东部军阀势力被唐朝清洗。(维州之战后吐蕃走向衰落)从此,曾经雄踞欧亚内陆的吐蕃帝国也渐渐走向了下坡路,不仅再无力对唐朝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相反对于原有属地的控制能力也渐渐减弱,唐蕃之间虽然只有也发生过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但大规模的战争已经不再。公元821年,唐朝与吐蕃于长庆会盟,彻底结束了两大军事集团历经数百年的持续对峙和战争状态,在之后的时日里,双方都忠诚的遵循了这一盟约。吐蕃军阀势力开始向西部的葛逻禄人、维吾尔人进攻,经营西部领地。当这些军阀突然发现自身的实力比起赞普还要强大时,他们就开始了不臣之心,吐蕃王朝在公元846年之后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再也没有恢复统一,那个在青藏高原上叱咤风云的吐蕃帝国一去不返。作为吐蕃的苦主的唐朝在公元861年收复了河西(归义军起义),依稀可见盛唐武功的丝缕荣光。(内部四分五裂的唐朝送了吐蕃最后一程)唐朝与吐蕃200多年的战争与和平分为3个阶段:
1、唐朝居于上风,压着打的阶段(634年-755年),虽然唐军也曾经失败过,但是吐蕃向东、向北、向西发展的通道都被唐军死死的卡在手里。这个时期的吐蕃只能欺负欺负恒河下游的印度邦国。
2、唐朝与吐蕃拉锯作战的阶段(755年-821年),这段时期,吐蕃看似占据上风,但是吐蕃也在此时陷入了内部纷争,国力大衰。唐朝虽然丢失了西域、河西,但在西南地区取得了大胜,使得吐蕃战略方向转向西方。
3、会盟和好及吐蕃分裂阶段(821-867年),唐朝占据上风,吐蕃分裂,河西复又归唐。相爱相杀200年后,是唐朝,送了吐蕃最后一程。唐之后,有宋元明清;吐蕃之后,再无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