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礼义廉耻四国之为是谁提出的

295次

问题描述:

礼义廉耻四国之为是谁提出的,在线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标准的表述应该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礼义廉耻"因此被指认为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最早出自【春秋】管子,在《管子·牧民》中这样写道"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来北宋的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冯道传》中将其归纳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意思就是,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项道德准则,如果它们不能被推行,国家极易灭亡。

礼义廉耻四国之为是谁提出的

其他答案

礼义廉耻四国之为是管仲提出的。

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

其他答案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是管仲提出的。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

齐桓公四十一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子》一书题为管仲所作,有人质疑为后人托名。

其他答案

是管仲说的。中国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治国之“四纲”,即礼、义、廉、耻。语见《管子·牧民》。在他看来,礼指上下有节;有礼,人们就不会僭越等级限度。义指以法进仕;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廉指明察善恶;有廉,就不会掩饰恶行。耻是羞恶知耻;有耻,就不会顺从邪妄。管仲认为,治国用此四纲,就可使“上安位”、“民无巧诈”、“行自全”、“邪事不生”,于是国可守民可治。所以,“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后又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之根本问题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和持儒家伦理思想的人,也曾提倡礼、义,主张廉、耻,却没有将其并列而作为治国之纲。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