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发光的人物及作品:比德(The Venerable Bede)教士。
在八世纪写过一部《盎格鲁人教会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彼德(Peter the Hermit)给在德国及法国的第一次十字军做过演讲。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倡导怀疑。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地位很高。圣·杰罗姆(St. Jerome,347—420),他是伟大的基督教学者,我们现在看到的《圣经》定本就是他翻译成拉丁文的。峰尖,最高的人物,但丁,敲响中世纪的丧钟。他们都是教会中人。中世纪凡有头脑、心肠、才能者,都出自教会。最好的香水、葡萄酒、白兰地,也是教会里弄出来的。圣·奥古斯丁生于354年,写一书,名《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又凭《忏悔录》(The Confessions)赢得文学地位。我讨厌此书,尼采的书是老虎的书、老鹰的书;《忏悔录》是“羊”的书,是神学的靡靡之音、宗教的滥情。奥古斯丁是“羊”叫,找依靠的人性,是共性、个性在一起,我不喜欢他的个性,共性也无用。麻雀是鸟,鹰也是鸟,“鸟性”有什么用?上面两位奥古斯丁、杰罗姆,将教会文件提高到文学上来,继承人是圣·本笃(St. Benedict)。千年之内,只有这几个人在保存文化,太不够了。好比一瓶酒。希腊是酿酒者,罗马是酿酒者,酒瓶盖是盖好的。故中世纪是酒窖的黑暗,千余年后开瓶,酒味醇厚。中国文化的酒瓶盖到了唐朝就掉落了,酒气到明清散光。“五四”再把酒倒光,掺进西方的白水,加酒精。当时欧洲各国都暗暗藏着长诗短诗,最大的诗,就是德国长诗《尼伯龙根之歌》(The Nibelungenlied),包含三十九个冒险故事,无非战争、英雄、宝藏、爱情、龙、死亡、美人……比不上《荷马史诗》的伟大。这样一个混沌复杂的长故事,讲不完,不必讲。大而化之,听听瓦格纳的歌剧就可以了。还有一部史诗叫做《贝奥武甫》(Beowulf),大约出于七世纪,丹麦皇宫与妖怪的故事,现在在北欧总能见到以这些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另一部史诗是《熙德之歌》(El Cantar de Myo Çid),有点纪实性。到西班牙去,要注意那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地方。熙德是一个伟大人物,忽而帮基督教,忽而帮伊斯兰教。这个人非常西班牙气,忽而这样,忽而那样。他得到人民爱戴,到十九世纪还歌颂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西班牙性格。这部史诗很简单,但是宏丽热情。还有一部史诗是《伊达》(Edda),为两部古冰岛文学的总集,一部为《新伊达》(Younger Edda),一部为《古伊达》(Elder Edda),写亚当夏娃以来的世界史,与基督教传说相符。这些史诗都出于民间,作者不详。还有《丽那狐》(Reynard the Fox,又译作《列那狐》),以智狐讽刺统治昏庸,流传民间。作者不可考。大致是修道院中的圣女,一说是德国作品。——出自木心的《文学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