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如何理解书画同源

264次

问题描述:

如何理解书画同源希望能解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这里的“书画同源”是在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

同时也影响到东亚一些使用汉字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对于书画同源这一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理论,其关注焦点在于书画同源的"源"字作何理解,早期人们对书画同源的认识定位在"起源"之上,即是说书法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同之处。后又有说法,书画同源的“源”字也可由型及神,即是说书法与绘画在审美与意境追求上有相似之处。首先,书法和绘画在使用的材料、表现的技法、应用的理论、产生的条件、审美理念等方面都有相近或相同的地方。特别是在理论上,都讲究用笔。而在产生书法之前,文字的出现,是在图画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而后现代书法中,文字又结合了图片绘画。由于使用的材料相同,因此一些技法不可避免的相似或相同。因此,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书画同源”都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基础之一。由此观之,图画与文字作为先祖们记事的工具,自是拥有相同的起源;而分别以图画和文字为基础而产生的中国绘画与书法艺术必也应有相同的起源了。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殷契》古文,其体制间架,既是书法,又是图画,近人郑午昌说"是可谓书画混合时代"。其次,书画艺术的审美是属于意识思维中的高级层面。二者虽同源、同作为视觉艺术又是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嬗变中,是以遵循着一个共同循则,同气连根,互动互通、又是独立性来发展。书画艺术的审美价值都蕴含在作品的意境里。强调“以形写神,以形写意”(当然绘画的形是具象,而书法是抽象),用形意抒情来表现人生,来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提炼和升华。比如,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或绘画作品,首先并不是看局部,而是先观其整体、画面的起承开合、气势脉络,然后注意笔法、再观察字的结体或画的层次。同样,中国画在画面上所表现的形式,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也就是点与线条。而国画的线条本来就具有书法艺术的抒情性,书法用笔可以说就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它能时时体现出书法线条中的那结构美与意境美。韵从纸生,气度非凡。画家在创作一幅作品时,首先特别重视的就是墨线,他们以迅速灵敏的眼光捕捉所要表达的世间一切物体的形象,通过腕底线条的枯湿浓淡之变化与概括,在有限的画面中传递出博大、隽永的思想内涵,甚至将自己的人格和生命俱融入其中,创作出有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的高度完美结合与统一。其实,自从书画相会,中国画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更加抽象、深沉,笔墨的力度美、韵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无限的造型能力和宽阔的韵域,自古就为世人所喜爱。

如何理解书画同源

其他答案

书画同源,实际上说,书画的起源是同一个源头的。在人类文明的源头,先人们想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 拿起能写能画的东西,在地板上,墙壁上,写写画画。写画些什么呢?是图形!那时还没有文字。 文字是更抽象的东西了,图形即是所见即所得。先画图,再写字,图形出现在前,文字出现在后。这是毫无疑问的。从此处看书画的起源是一致的。中国的文字就是图形文字, 埃及还有象形文字。中国的文字大多都会有一个图画的源头,从甲骨文金文大篆看,这是非常明确的。中国文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当中首推象形。

书画同源,从发展和使用的角度看,也是毫无疑问的。画过画的人都知道,你想画好中国画,不练好汉字是不行的。中国画的线条,你没有用软笔写汉字的长年累积,是没办法画出一个优质的线条的。你不练毛笔,不练书法,根本不用提画画。你常年累月的练书法,梅兰竹菊,信手拈来,没专门学过画画也是半个画家了。

而且,书画同源也是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始终能保持住一条清晰的主线,并代代相连传袭至今。这跟书画同源也是有极大关系的!鲜卑人来了,学书学画被同化了,蒙古人来了,学书学画也被同化了。满族人来了,学书学画还是被同化了!书和画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最强大的软实力。对书画同源的研究,探讨和发展,是有极其重要意义的!

其他答案

感谢邀请,关于“书画同源”的理解,人们一致认为,书法是绘画的抽象化和符号化,它们关系密切。但细说起来,“书画同源”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书法和绘画在源头上、起源上、渊源上是一致的,两者同根生。这一点,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仓颉造字,就是很好的证明。

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的上古时期,最开始人们依靠结绳记事,但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就很难再用结绳记事的方式记录下来。于是,仓颉就开始着手创造文字。为了造字,仓颉风餐露宿,四处游荡,当看到那些形状各异的动物,如猪马牛羊狗,鸡鸭大雁仙鹤等,它们踩在地上的蹄印和爪印时,仓颉灵光闪现,就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

回到部落后,仓颉就把这些足印画在地上,教人们认识各个印痕代表哪种动物。然而,很多印痕形状差别并不大,画在一起很容易混肴。在进一步摸索中,仓颉又画出了各个动物形状,这下子,比原来要好辨认多了。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开始把这些动物形状画在彩陶上,岩石上,甚至画在身体上。画出的这些形状,看着既像画,又像字,它们是一体的,可以说是书画不分。

仓颉造字

在仓颉的带领下,人们集思广益,进一步简化图案,直到后来把这些图案刻在兽骨和甲壳上,就是距今大约3300多年时间的甲骨文时代,汉字才差不多逐步完善,慢慢从绘画中独立出来,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发展。

其二,书法和绘画的用笔方式相同。绘画常常以书法用笔入画,它们都注重对气韵和神彩的锤炼。

书法中的线条和点,本身就是绘画中的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无数个线条和点组合在一起,构成了面。而且,书法线条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在绘画中,勾勒物象轮廓时,所用的线条,都来自于对书法线条的借鉴和运用。这样勾勒出来的线条如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灵动活泼,极具生命力。

赖少其书法

篆字在本质上是一种象形文字,尤其古篆和大篆,它里边的构成元素和布局排列,保留着浓厚的形象结构和绘画意味。

另外,现代书法中,一些书法家追求笔法的同时,也追求墨在纸上的张力感和丰富性,让笔下的书法线条看着肥厚、肆意、宽博,如同绘画中的皴法搞出来一样。并且,书写者给加入象形元素,特意制造出立体效果,打破了书法和绘画的界限,虽然看着有些不伦不类,却又形式感突出,像书又像画。

其他答案

书画同源

书是对生活的描述体验,画是亦是描绘生活;作家透过文字告诉你,他眼中的世界;画家通过画笔告诉你,他是如何看天地的。因为生活在同样一片天空,生活也是菜米油盐酱醋茶、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冬有雪、夏有荷、秋有蟹黄、春有百花,生活万般滋味,仅有书画才不够呢。

戏曲,音乐、雕塑、电影、宗教,所有人类的精神活动理应也必定是共通的。

其他答案

在绘画艺术发展史上,中西方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东方是以中国的水墨烟云为主的意境美绘画,而西方则是浓墨重彩的形似美勾勒。而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穷其一生进行的中国画论的再解读。

张彦远在他的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开篇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并由述作。”颇有《诗大序》中“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意味,于是便有了诗所谓的教化后代,培养伦理观念的意味。随后张彦远从庖牺、轩辕、苍颉等远古人物谈论,逐渐引伸出华夏文字的起源在于字与画,接着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就浮出水面,他明确提出“书画同体”的论点。

其实早在汉魏时期曹植就曾经说过:“盖画者,鸟书之流。”但是也只是曹植简单的陈述,而到了张彦远这里则从造字的本源上更为系统地进行论述书画同源的观点。他认为:“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在远古时期,仓颉造字,书画同体。到了虞舜时期“洎乎有虞作绘,绘画明焉”绘画才与文字正式分开了。正如宗白华所说:“艺术是一种最根本、最原始的来源,在宇宙的深处的。”书法的优势在于“传其意”;而绘画的优点则在于“见其行”,可以说是两者的结合,进而在中国艺术史上将书法与绘画两者的内在一致性进行对比。

其实,早在远古时期就有“河图洛书”的说法,虽然只是传说,但在张彦远的眼中却是早期象形符号与书画的完美结合。正如颜延之所说:“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在许慎总结的六书上,张彦远接受六书的影响,从具体的造字方法与在文字演变过程中,探究了书画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书法与绘画用笔上,张彦远又进一步进行诠释。正如他所说的:“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随后他讲到张芝学崔瑗、杜度的书法技巧,变成现在的草书。“昔张芝学崔缓、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其实从文字起源角度论述书画同源也有其局限性,虽然早期的一些文字似乎是图案化的,具有一定的画面感,但是据此推断难免有失偏颇。而从用笔的角度则是寻求书法与绘画上共有的技巧,从这点来说两者具有共通性。

而文人画的出现在客观也可以证明书画同源的关系,主要以写意为主的文人画,每幅都要有书款题记,其书法与绘画早已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至今日的绘画仍然沿袭。

书画同源说的提出解决了书画关系的问题,同时后世无数作家的理论实践中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的正确性,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绘画具有重要意义。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