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的发生是由英国高工资经济和煤炭价格低廉两者合力驱动的。
瓦特制成的蒸汽机相比较之前的许多人制成的蒸汽机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最主要的并非机器的性能多优越(当然性能是比较优越的),而是社会经济环境更适合推广蒸汽机!正如有人说的:“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由此可见,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什么样的环境推动了瓦特的蒸汽机大获成功呢?答案是英国独特的社会经济环境,即高工资经济和煤炭的低廉价格。这样的环境让技术革新变得“有利可图”,这也是促进纺织技术革新的原因。
英国的英伦三岛煤炭资源分布均衡且广泛,容易开采,主要产煤区附近都分布着河流或紧靠海边,方便把煤送往全国各地。
16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大幅增长、工业飞速发展以及国家需要,英国对钢铁的需求快速增加,而当时炼铁所需的木材供应量也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英国木材变成国家稀有战略物资。人们逐渐用煤炭取代木材。
18世纪以来,随着对煤炭需求量的增加,表层煤矿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矿井不断向地下延伸,如何高效排除矿井积水则是煤炭开采中的大问题。在此背景下,纽可门的蒸汽机被发明出来,并用于矿井抽水,但它实在是个“耗煤大王”,并且“只有在煤矿及其附近地区才会大批量地使用纽可门式蒸汽机”,这就造成了哪里有煤矿,纽可门式蒸汽机就会出现在哪里,这严重限制了蒸汽机的推广。
英国的煤炭资源丰富,并且可以说在当时是取之不尽的,所以价格是极其低廉的,即使瓦特改良后的蒸汽机在燃煤方面也不是“省煤的机”,但总比纽可门式蒸汽机好得多。正是因为煤炭资源丰富,便于运输,且价格极其低廉,仍是“燃煤大王”但动力更强且不受地域限制的联动式蒸汽机才普遍推广。工业革命后,工业化浪潮席卷欧洲大陆,但英国的老牌对手法国却进展缓慢。原因是法国煤炭储量不足英国的1/8,而且法国煤炭质量不高,不容易练成焦炭,不方便在冶金中使用。洛林地区虽然有优质的煤矿,却在德国的占领下。当时法国不得不从英国、比利时和德国大量进口煤炭,高昂的价格严重制约了法国的冶金和制造业的发展。
蒸汽机的发明光有煤还不行,还要有市场,有人愿意购买并运用到工业生产中,英国就具备这个条件。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英国国内重商主义思想日益高涨、殖民帝国略具雏形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造成17-18世纪英国人的工资水平普遍较高。
一方面,英国民众出现了“勤勉革命”,人们争相加班加点,以期多赚些钱来购买从亚洲和美洲输入的新型消费品。
另一方面,英国人的工资水平高,意味着劳动力成本极高,如果能够设法减少工业过程中的雇工量,就可以大幅降低工业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有效提升英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赚到更多的利润,过上更好的生活。
高工资水平也促使人们为提高自身的消费水平而不断接受适当的学校教育和相关的学徒制培训。英国民众在接受教育和培训之后,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大幅度提高,进而凭借丰富的知识和出色的技艺改进工业生产方式、扩大工业生产规模。
于是,高工资水平就促使了全社会都迫切希望找到一种能够以资本和燃料来代替人工进行生产的有效方式,进而促使各种各样能够有效减少雇工量的新发明、新技术先后应运而生,促成了工业革命闪亮登场。
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革新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
1733年,凯伊发明了织布机“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造成布价低纱价高,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即珍妮机,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它不但效率高,而且纺出的纱质量也比较好,一个人能同时纺8根纱线,后来是16根纱线,最后为100多根纱线。
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它能在皮辊之间纺出又细又结实的纱。
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走锭纺纱机,也称为“骡机”,因为它结合了水力纺纱机和多轴纺纱机的优点。但最初这些机器大都依靠水力,所以工厂大都建在河流旁边,这严重限制了工厂制的推广。到19世纪20年代,由蒸汽驱动的动力织机在棉纺织工业中基本上取代了手工织布机。
正是在英国独特的高工资经济和低廉的煤炭价格等的社会经济环境里,新机械、新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才会“有利可图”。英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情形刚好相反——人力成本便宜而煤炭价格不菲,结果诸多新发明、新技术在那里自然得不到推广,正因为“无利可图”。
到了19世纪以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国的工程师将此前登场的那些新发明、新技术加以改良,大幅度降低其运转成本后,更大范围的工业革命才扩散到世界各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