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现象确认首先,你要跟ChatGPT确认它是否了解中国的鸡娃现象,毕竟有时候它也会胡言乱语。
你要先通过确认现象的方式,确保你们在同一个频道形成同频思考。有时候,对于你的问题,ChatGPT可能不知道或理解有偏差,毕竟抓取了这么多数据。这时你可以主动把信息“投喂”给它,比如直接发两篇鸡娃的文章给ChatGPT,或者问关于鸡娃的一些新闻现象,然后让它来总结这个现象。当你们同频之后,它就能更好地专门服务你了。这就是业内人常说的,训练ChatGPT。第二步:学术概念化写过论文的朋友应该都懂,我们的日常语言和学术语言,其实是两套语言体系。你肯定不能整篇论文都是“鸡娃躺平”之类的网络用语,这时候,就需要进一步问ChatGPT:关于鸡娃,在教育学上会用什么概念进行研究?这时候,它就会给你很多概念上的参考,比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公平、教育竞争之类。第三步:定位优质学术资源当我们把这个现象概念化之后,就需要定位优质的学术资源了。例如:你觉得对教育心理学这个概念比较感兴趣,是值得聚焦研究的概念,那么就可以进一步问ChatGPT,让它给你推荐一些学术文献。然后抛出这个Prompt: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类型,请推荐5篇引用率较高的英文文献并介绍。这个过程实际上不仅是学术聚焦,对ChatGPT来说也是一个实时训练、实时学习的过程。因为它本身就是预训练的模式,虽然拥有很多数据,但围绕你的研究,怎么去学习、怎么输出专门的答案而不是套话,它并不清楚,这就是我们训练过程的意义。另外,你也可以换不同方式提问,比如问它不同类型的文献,保证文献的质量和丰富性。其实这么做的目的也是投喂ChatGPT,让它围绕你的主题,学习不同的知识,例如高引文献、综述文献、按时间或按某些主题的文献、指定某些期刊的文献等等。有些人可能就停留在了这一步了,不知道怎么继续下去。不要忘了,你是主人,你要不断地训练它。怎么训练呢?让它总结这些文献,这样它才能消化它、才能跟你同频学习。你可以要求ChatGPT用1500字总结一下这5篇文献的内容,包括背景、问题、方法、分析、案例、结论六个方面。这么做你就是在告诉它:到下面写论文的阶段时,你也要按照这种框架来写。现在就是先给它一个准备,让它熟悉这种方式,否则后面它可能并不知道要准备这些、阅读这些。另外,如果在总结文献的过程中,如果有新的想法,可以在子概念上进行延伸和提问。第四步:对比分析我们都知道,ChatGPT的特长之一就是知识连接、帮助创新。所以你可以让它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尽情发挥它的特长、给你新的启发。比如:让它进行跨学科对比、跨地域对比、跨时间对比、概念对比、理论和现实对比等等。在对比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它不仅会给你现实的启发,也能给你理论的启发。当然,你还可以让它给你一些具体的案例,拿到案例后再让它回归现实,让ChatGPT回答这些案例对于现实层面的改善有什么启示。总而言之,在与ChatGPT的对话中,你要学会给它限定和引导,尽可能明确你的需求。第五步:深挖启示 & 第六步:写论文到这一步,其实就可以想一想论文的初稿可以怎么搭建了,它和第六步其实是同步的。但你不能急,因为虽然按这个步骤写出来的初稿质量会很高,但只有一步一步调整,才能让它质量变得更高。例如写初稿的第一步,肯定是定标题。你可以要求它根据之前的对话内容,先给你三个标题。选定某一个标题之后,就让它给你延伸出论文大纲。不要让它直接给正文,让它先给大纲。经过前面那么多的预训练,这一步的ChatGPT,很大概率能给你一份非常优秀的论文大纲,可以超过很多本科论文的要求,甚至达到一些有学术训练的研究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