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生态农业发展的背景是怎样的

124次

问题描述:

生态农业发展的背景是怎样的求高手给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生态农业发展的背景是怎样的?工业革命后,我国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

工业文明在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 危机。    追求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和食品的安全、无污染是人类共同的心声。因此,倡导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    然而,人类半个世纪的实践发现,化学杀虫剂在使害虫暂时得到控制的向时又给人类带来了严峻 的不良后果:人类的栖息环境遭严重破坏。大量的化学肥料输向土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的生产能力萎 缩和水土流失,最终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为了解决常规农业带来的种种问题,开始尝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并开始组织生产无污染、无公害食品。      国外生态农业模式研究比较典型的有 美国低投入和可持续农业研究模式,德国的农场内部物质循环 和有机农作模式,日本的自然农业和立体农业模式以及印度生态农民协会组织下的生态农业模式等。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 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侧重于轮作,扩大豆科作物种植,施用有机 肥,生物防治,减少或少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等,这些模式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培养土壤肥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模 式中的农业替代思想也出现了一些片面遏制化学物质投入的极 端做法。  我国生态农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在总结农业发展历程中 各类型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形式,在内涵和外延上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虽然 与国外生态农业名称相同,但措施相差甚远。    我国生态农业是 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协调人与自然 的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整 体、协调、循环、再生”为基本原则,以兼顾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现代农业科技手段为技术特点,强调农林牧副渔大系统的 结构优化,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农户微观经营、农 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一个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全面协作的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农业高产、优 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 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我国生态农业理论及典型的推广实践仅有20多年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以马世 骏为代表的科学家提倡与广大农民相结合的、根据生态工程原 理和方法、融会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和现代先进技术的生态农业建设,以此提出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和方 针至今仍对我国生态农业模式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1994年开 始的中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项目大大推动了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各种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模式不断出现,至今我国已有370多 种生态农业模式,这些模式的推广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起了 重要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通过大批科技人员和广大群众对生态农业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并经历了生态户… 生态村一生态乡一生态县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经形成了 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到2000年我国已建设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其中县级规模 的达160多个,地(市)级规模的1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 面积超过6。  生态 农业户、生态农业村、生态农业县遍布全国31个省(市、 区),生态农业建设成绩斐然。  

生态农业发展的背景是怎样的

其他答案

生态农业的定义在这里我不愿赘述,我想简单说一下我对生态农业背景的理解: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不得不追求更高的农作物产量来解决温饱问题,农药和化肥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不容选择的强行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农耕时代,短短几十年,全球越来越多的地区因为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摆脱了饥荒。如今,农药和化肥的作用不仅仅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在全球广大的种植领域已经变成了保证和增加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人们欲忍不就,欲罢不能!

当我们填饱肚子的当口,欢欣的背后,农药残留及化学肥料残留污染带来的潜移默化的灾难悄悄降临!

农药和化肥残留灾难性的副作用日益逼近,由此带给人们致命的疾患—癌症以及其他不治之症变换着不同的面目无情的侵害着每一个人!

触目惊心之余,我们能做的难道就只能坐以待毙吗?眼睁睁看着我们的亲人因为受到农药和化肥残留的毒害过早的离我们而去

不!坚决不!

拒绝农药!拒绝化肥!还我天然!还我健康!

在此背景下,生态农业应运而生!

其他答案

工业革命后,许多国家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工业文明在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 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农业 的集约化、机械化和产业化,在粮食丰产的同时,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与除草剂,严重污染了人类的栖息环 境,并通过受污食品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追求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和食品的安全、无污染是人类共同的心声。因此,倡导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30年代瑞士科学家Muller发现了 DDT的神奇治 虫功效后,人类对害虫的治理进入了新阶段,Muller因此而 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奖。

然而,人类半个世纪的实践发现,化学杀虫剂在使害虫暂时得到控制的向时又给人类带来了严峻 的不良后果:人类的栖息环境遭严重破坏。“二战”后,西方 发达国家以及日本先后实现了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并将大量的化学肥料输向土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的生产能力萎 缩和水土流失,最终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为了解决常规农 业带来的种种问题,1972年,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Movement, IF- OAM)在德国成立,开始尝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并开始组织生产无污染、无公害食品。

发达国家对生态农业的 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程,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W。 Albreche首 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而后国外对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的研究也随之开展起来。

国外生态农业模式研究比较典型的有 美国低投入和可持续农业研究模式,德国的农场内部物质循环 和有机农作模式,日本的自然农业和立体农业模式以及印度生态农民协会组织下的生态农业模式等。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 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侧重于轮作,扩大豆科作物种植,施用有机 肥,生物防治,减少或少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等,这些模式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培养土壤肥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模 式中的农业替代思想也出现了一些片面遏制化学物质投入的极 端做法。

我国生态农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在总结农业发展历程中 各类型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形式,在内涵和外延上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虽然 与国外生态农业名称相同,但措施相差甚远。

我国生态农业是 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协调人与自然 的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整 体、协调、循环、再生”为基本原则,以兼顾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现代农业科技手段为技术特点,强调农林牧副渔大系统的 结构优化,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农户微观经营、农 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一个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全面协作的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农业高产、优 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 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我国生态农业理论及典型的推广实践仅有20多年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以马世 骏为代表的科学家提倡与广大农民相结合的、根据生态工程原 理和方法、融会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和现代先进技术的生态农业建设,以此提出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和方 针至今仍对我国生态农业模式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1994年开 始的中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项目大大推动了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各种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模式不断出现,至今我国已有370多 种生态农业模式,这些模式的推广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起了 重要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通过大批科技人员和广大群众对生态农业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并经历了生态户… 生态村一生态乡一生态县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经形成了 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到2000年我国已建设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其中县级规模 的达160多个,地(市)级规模的1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 面积超过6。

67X106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左右,生态农业户、生态农业村、生态农业县遍布全国31个省(市、 区),生态农业建设成绩斐然。。

其他答案

生态农业与生态经济是在农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危机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以下对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2017-2022年中国生态农业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并付诸行动,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试点示范遍布全国,成效显著.在实践中,生态农业不仅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而且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形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生产环境友好型清洁产品的科学模式.在汲取现代生态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市场需求定位、适度经营规模、生态品牌创建、发展绿色科技、培育生态文化和人力资源资本形成等六个方面,对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设重点内容。

(1)生态食品的国内外份额逐步扩大

目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食品保健,生态食品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无公害蔬菜、无污染水果、绿色食品已初步显示它潜在的市场,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将大幅度提高。

(2)现代高新技术将更加广泛地渗透于生态农业之中

生态农业所追求的目标是高效益和无污染,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更多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才能实现。除地膜覆盖、温室培养、无土栽培、营养配合饲料、网箱养鱼等常规技术外,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微观工程技术,将与大规模生产的农业宏观生态工程技术相结合而成为生态农业技术的一大特色。随着环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环保新技术如污水处理、生物活性肥料等环保生态工程技术也将广泛应用于生态农业,这些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必将会更大地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3)在投入上向高效和谐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有各种误解,以为生态农业就是不施农药、化肥、甚至不用机械电力以为只有这样才是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实际上这只是单纯地倒退到传统农业阶段,而不是真正的生态农业。这种倾向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尤为明显。合理的投入对于生态农业来说包括两方面:适当的投入物。适度的投入量,就是要保证使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要有相应的足够的物质循环强度和能量流动通量,这是由于生态农业的开放度大及要求高效生产所决定的。适当的投入物质是指有选择地进行投入,避免那些重污染、难以降解的、易于通过食物链富集的物质进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那些降低农产品品质的导致农业生产不合谐的因素,都应摒除在农业生态系统之外。

(4)生态农业的优化设计与农业生态工程的规范化将成为促使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的推动力

这些年来的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推动了理论的发展,而且主要是归纳总结群众自发形成的、好的生态农业模式为主,显然理论远远落后需求。要想使生态农业进行规模生产、提高生产力,必须按照生态工程原理进行生态农业设计,使生态农业按计划地发挥强大的现实作用。

(5)生态农业与乡镇企业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

我国农村经济由单一传统的农业向工业化过渡,乡镇企业起了重要作用。它的崛起加剧了农村工业化进程,然而又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农村环境问题。而生态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正好起着保护环境、废弃物资源化和防止污染的作用,使“三废”物质循环利用再生,而乡镇企业发展就有了一定的资金来促进生态农业的技术发展。

(6)生态农业将带动区域性景观生态的建设,改善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

在过去一个时期内,许多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地裸化、生态环境自我调控能力退化造成各种农业灾害,如果只在小范围的耕地内进行持续农业生产显然是不协调的,而且难以达到目标,必须以强大的景观生态建设与改善为依托。随着生态县的建设,对县区内的景观生态进行长远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其他答案

生态农业是未来发展的主导,没有农药残留,可以对土壤水污染起到关键的作用,生态农业也对食品的安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对家乡的绿水青山起到了关键作用,要做到真正的生态和农业,对于农药使用化肥使用有极高的要求,对于水源的保护,需要我们很多人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做到真正的生态农业。个人观点。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