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文史的学习如何入门

82次

问题描述:

文史的学习如何入门,麻烦给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文史既有文学又有历史,古人以史为书,中国人更是历代要写历史,所以学文史可以先从读史书开始。

最先开始读可以读《史记》,史记的文字基本是白话文不难理解,可以先读,如果觉得读史记都有点难的话,可以先对照着《辞海》或者《说文解字》先了解熟悉一些古代常用字词的含义。史记读的差不多,这个时候你可能古文基础好些了,这时你可以读《左传》,《国语》,《战国策》了,你读完春秋战国的史书,你又可能有兴趣读诸子百家了,《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淮南子》,可以说诸子百家的书是我们文学史中的一大高峰。读诸子百家时《论语》肯定避不开了,那么你可以顺便看下孔子编的六经了(包括诗经,尚书,礼记2种版本,易经,春秋),孔子的儒家思想经过很多人的发展,成为后代读书人的代名词了,那么儒家的四书五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史记记录到汉代,那么继续往下读,这时资治通鉴就可以拿来读了,有些重复的时代,我觉得为了节约时间,你可以先跳过,从汉武帝开始往下看到宋代。在看史记和资治通鉴的时间你会看到有一些很有才华人的传记,贾谊啊,司马相如啊,屈原啊等等,这时你又可以看下他们各种的文章,《楚辞》,《汉赋》,这里推荐一本梁朝的《文选》里面的很多文章都包括了。资治通鉴如果看完了,又可以看《二十四史》了,二十四史是24部史书,有些朝代有两部比如有新唐史,旧唐史,因为作者不同,详略程度也不同,本文推荐的所有书最好以中华书局出版社为好,各种注释比较权威。看二十四史的同时可以针对历史提到的名人看他的作品,看到唐朝你可以看下全唐诗,看到宋朝可以看下全宋词,词这块还可以看下人间词话这本书。如果你还想写诗填词,那么你又需要看一些格律方面的书了。当然唐宋之间还有很多优秀的散文,你可以读下唐宋八大家文集,如果你时间有多可以看下每个人的文集。这里比较推荐苏轼全集和柳宗元的文集。接下来就是元曲了,相信大家还算熟悉,把各个有名的元曲家的作品拿出来读读,元曲里的文字比上面的很多就轻松多了,类似看小说,还可以和莎士比亚的各种悲喜剧拿来对比下,这样杜对比读,你就更感兴趣了。接着就是明清小说了,四大名著是避不开的,先着红楼梦,更是成为了一种研究风尚,有些学者专门就研究一本红楼梦呢。三国演义可以和三国志对照看,也是能体会出演义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差别。西游记我们都知道情节看得就快,里面的写景是一绝,但是也是很繁琐的,大量的写景。水浒传带了点流氓性质,如果你看其他说,让你自己一身正气了,你看到水浒传会觉得个个主人公都是坏蛋,能不能看下去看自己的选择了。明清小说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比如三言二拍之类的,有时间当小说看是可以的。晚清时候,可以看下曾国藩文集。来到近现代,那么各类白话文诗集就避不开了,还有鲁迅文集,各大现代名家的散文比如朱自清,徐志摩,郁达夫,沈从文,郭沫若之类的,当然民国时期各大家如果胡适,钱穆啊之类的文章大家也好好看下。当代的莫言,余秋雨,王蒙等文章可以好好看下。如果你自己还想写文章,那么也可以看看文心雕龙之类的文学辅导书。还可以通篇回顾上面的各类书,那么你可以读读古文观止,如果读到哪篇感兴趣,再回过去找详细的书。还有李敖主编的一套国学精要,共三十卷,挑选了中国古代两百多本经典书的精华,如果看到感兴趣可以找全本看,这套书最近入手,自己准备好好看。推荐的书太多了,就不一一上图片了。

文史的学习如何入门

其他答案

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否则无法入门。

从事文史方面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对于古代文献具有相应的了解。因为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来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当时的面貌。所谓古代文史,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但严格说来,都可以概括在泛义的历史学范畴之内,因为文学史、哲学史像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一样,也都属于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史学家傅斯年是极力主张“史学即史料学”的。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中曾经讲过:

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辞,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由于“史料是不同的,有来源的不同,有先后的不同,有价值的不同,有一切花样的不同”,所以,所谓整理史料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傅斯年的这种主张,现在有些人或许并不赞同。但是,不管大家怎样看待历史学的性质和内容,不管研究者各自抱着什么样的历史观去从事研究,恐怕也都不能不承认,史料毕竟是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假如缺乏这一基础,一切古代文史研究,都将无从说起。

傅斯年在这篇文章中,还具体归纳列举了“比较不同的史料”的几种主要类型,如“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本事对旁涉”,“直说与隐喻”,“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等等,这些都是从事一项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基本问题,而要想哪怕是最一般地切入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有哪些相关史料,以及这些史料的特点。——所谓“史料学”,就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学基础分支学科。

虽然在口头上,似乎大家都能够认同史料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却未必都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认识。

譬如目录学和版本学,是史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可是现在的大学历史系,却很少开设相关的课程,一般是开一门“历史文选”,只是教学生念念文言文,根本不涉及目录学知识。这种情况,其实由来已久。

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周清澍先生,是深有造诣的蒙元史研究专家,他曾在一封信中,描绘了当年自己缺乏相关知识训练的情况。他写道,自己调到内蒙古大学任教以后,“经常出差来京,学校也附带给我采购书籍的任务。可惜我一点目录学知识也没有,只会买一些一看书名就知其内容的书。经过比现在研究生多若干倍的时间,完全出于偶然,看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中国丛书综录》、北京、北大、上海、江苏国学(今南京)图书馆等书目,才稍稍懂得点按目寻书的知识。

为了在书店能随时决断应购何书,就必须熟记书名并知有几种版本及版本优劣等等”(此信公开刊载于《藏书家》第4辑)。北京大学历史系尚且如此,其他学校自然可想而知。几年前,有一位行将退休的老教授,也是毕业于著名学府且供职于著名的学术机构,曾私下向我咨询,谓听说有一部给古代传世文献做提要说明的书,如果书店有的话,让我顺便帮助买一本。——这位老教授想问的书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件事情,完全可以证明类似情况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周清澍先生说,现在的研究生,上学时就能具备相关版本目录基础,那可能是由于他在经历了长期暗中摸索之后,深知这些学问是入门的必备知识,于是开宗明义,就把它传授给了自己的研究生。如果是这样,只能说他自己的学生有幸,却并不能说明现在的一般状况。以我接触到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学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的史料学素养,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总体上并没有多大变化。不然我们就不会经常看到有一些硕士、博士乃至教授、博导,在使用《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十国春秋》、《续资治通鉴》、《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直至当今生人编纂的《清史编年》、《清通鉴》这样一些根本没有史料价值的著述,来作为研究的依据了。

要在学习阶段打好史料学基础,需要有合适的入门书籍。过去,有些人是依赖清代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是它对于现在的初学者来说,显然过于繁难,而且无法利用它来了解乾隆年间以后的大量重要典籍,所以并不适用。清末张之洞撰著的《书目答问》,是专门为指导初学而开列的基本书目,选书虽大体精当,但只列书名,没有作者和内容的介绍,同样不宜于现在的学生用于初学。

民国以来,出版过一些这方面的入门书籍,但是往往都是只侧重某一个方面,如朱师辙《清代艺文略》,仅成经部,且只叙述清代经学书籍(对于了解清代经学著述,这是一部很好的导读书,遗憾的是流传甚为稀少,现在连专门做清代经学研究的人都很少知道);吕思勉《经子解题》,仅叙述上古经书和诸子书;柴德赓著《史籍举要》,王树民著《史部要籍解题》,谢国桢著《史料学概论》,陈高华等著《中国古代史料学》,黄永年著《唐史史料学》等,都仅仅是从狭义的历史学研究角度选择典籍,进行介绍,目前还没有见到质量较高的全面介绍古代史料文献的目录书籍(朱自清《经典常谈》见识通达且文笔流畅,最便初学,遗憾的是当时是为中学生撰写,开列书籍太少,不敷学者入门之用)。最近鹭江出版社出版的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可以说是应从和满足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迫切需要。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