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哪些措施

263次

问题描述: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哪些措施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作为民间祈福的一种仪式存在,还能在乡村的巨大诉求前实现生计,且过上比较优越的生活时,民间的仪式繁盛如花。

而当民间对传统仪式的需求越来越淡化,精神的力量在减弱,如何解决生计问题,才是留住年轻人住在乡村传承村寨文化习俗的关键所在。“非遗的保护不是将文化遗产维持原状、固化和停滞下来,保护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发展才是文化的常态。”联合国非遗官员杜晓凡博士在凯里举行的第五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上谈到这个观点,他从国际视野分享了当下的热门话题“文化空间和文化景观”,他认为,保护是对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的“度”的掌控。

11月中旬,由贵州省文化厅、凯里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浙江、福建、湖北、云南、河北等全国14个省、51所高校和45所研究机构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探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趋同,停留在时光边缘村落的贵州寨子里的文化形态变成稀缺,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近年来,国家对非遗的重视程度和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非遗申报工作、出外展演机会越来越多,居于偏远村落的非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和公众视野,带来省内外的参观者、研究者、媒体记者和旅游爱好者的造访。他们的足迹触及到偏远村落的每一个地方,在那里以各种形式观看、记录和传播这样的文化形态,带着曾潜藏在本土生活叙事的珍贵人类学研究资料、差异性的仪式和生活哲学到更大的世界中体验。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苑利教授分析了我国文化生态区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他认为,应该用可筛选性的半封闭系统来保护,才能让传统文化在自然生态中传承,不能用脱离文化原生地的静态保护来代替活态传承。建议原汁原味、不缺斤短两地进行保护,非遗的开发是商人的事,不能让传承人去做。来到贵州的专家,在分析了贵州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项目案例后,对改变非遗保护和传承模式提出新的看法。专家认为,在真实的文化空间、生态环境中,介入具有现实关照性的生计扶贫模式,也许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一剂良方。因关注贵州非遗的口述史项目,年轻的贵州一代学人和爱好者,通过走村串寨,在黔地广袤的田野里捡拾文化的花朵。对传承人系统的口述史资料的采集、文本整理,已经是一项非常具有现实关照的工作,同时也让本地学者更深地了解非遗项目情况。越来越多的专家期望从顶层到民间都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非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时代价值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提炼,有针对性的选用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性保护及数字化保护等不同的保护措施,保护好中华文化遗产,借鉴更多优秀的非遗保护制度和传承人保护制度,用持续传承模式、传统技能与现代教育结合模式、整体打包与利益共享模式,推动非遗的有效保护,促进我国非遗的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目前,我省非遗传承人传授的徒弟大多都在外面打工为生计奔波,很少有学艺完整的传承人,能完整地传承非遗的真实内核。作为表演的仪式,正在改变非遗的传统属性,为游客提供的表演一定程度上给非遗的活态传承以一定的空间,给予年轻人更多生计的可能。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哪些措施

其他答案

①开展普查,用现代化手段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和数据库;②制定标准,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探索动态整体性保护方式;④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⑥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⑦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教学和宣传展示,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其他答案

贵州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多元性、原生性、完整性。这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丰富,特别是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最为突出。

如何保护好民族文化,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县委书记杨秀锡代表提出了4个措施。一是重保护、抓立法,从政策上给予保证。

2003年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黔东南自治州也相应颁布了《民族文化村保护管理条例》、《民族旅游村保护开发利用政策性标准》等一些地方性法规。不久前,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贵州省和自治州将按照《遗产法》的要求,对保护条例和认定标准做进一步修订。二是注重传承,加强开发。自治州这几年主要实施了“四个100”和“10个亿”的工程,“四个100”就是每年选拔100名民间优秀的民族人才进入高等院校深造,使之成为高级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每年对100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人才给予补助,对100幢具有民族历史价值的典型建筑给予保护,对100个重点民族文化村给予保护。还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三是加大对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的投入。贵州省属于欠发达的省份,但对文化资源、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的经费并不落后,省级财政这个层面,从2006年的10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1300万元,各级财政都把民族文化保护列入预算,黔东南州对100名民族文化的拔尖人才每人给予3000元的补贴。四是引导各民族群众把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他们日常生活切身利益相结合,走一条保护与发展互补、互促的良性路子。这里面有一种成功的方式,就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贵州近几年来旅游呈高速增长的态势,应该是民族文化旅游功不可没,很多老百姓通过旅游这块走上了致富道路。下一步将继续利用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向海外推出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和贵州文化的影响力。

其他答案

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