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思考框架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设计与编写课堂教学目标时采用的思考框架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目标水平来设计和编写课堂教学目标。在素养立意的课堂,我们应该转变课堂教学目标编写的思考框架,采用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来思考。可是,学科素养的目标表述又比较笼统,教师在设计和编写教学目标时,很难将学科素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直接联系起来。所以,教师还是需要在学科素养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找到桥梁。这个桥梁到底应该是什么?有人说,学科素养目标的二级指标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还有人说,得以知识点为载体,我个人觉得还是以学科学习技能(或学科思维能力)为桥梁比较合适,以思维点串联知识点教学。总之,学科核心素养与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之间是存在一段距离的,如何根据学科素养目标来设计和编写课堂教学目标,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2. 确定核心目标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都涉及几个方面,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教师不可能在每一节历史课上,都将这五大素养一一落实。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一个核心的目标,然后围绕这个核心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即便是有些教学内容能够与几大核心素养都联系起来,能够去体现几大核心素养,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还是需要有取舍,确定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教学重点,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什么教学内容适合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养, 需要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对几年的课程做出整体设计,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素养目标落实到日常的课堂之中去。
3. 突出素养水平知识立意的课堂教学目标,侧重的是学生记忆、理解知识,要求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掌握到什么程度。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突出素养水平。核心素养包含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无论是能力还是品格,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核心。而思维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技能的习得,技能包括思维技能和动作技能。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学科学习技能(包括学科学习方法、学科思想)的训练,从技能训练的视角切入,将技能训练融入学科学习内容中,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如数学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数学抽象”。怎么“抽象”?有哪些具体的学科方法?教师在设计某一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时,不可能不去考虑“怎么抽象”的问题。再如,历史学科的素养之一“历史解释”。要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教师需要搞清楚历史解释到底要学生解释什么,怎样解释。怎样解释,就是学科学习技能。解释的方法很多,不可能在某一内容学习时都必须用上,而是应选择一两种方法并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训练。学科质量标准将素养水平进行了分类,但那依然是“终极目标”,不能替代一节课的学习水平目标。在设计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将具体的学习技能结合学习内容来进行水平划分。如历史学科的“历史解释”素养,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解释历史结论,即历史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论从史出。我们可以将这种推导技能的不同水平进行划分,如史论基本相符、史论相符、有自己的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