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环境、气候风土因素地理环境、气候风土,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每一个民族的产生和每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无不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史前时期,人们的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农业在发展进程中的盛衰繁荣,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服装作为民族文化中一个可视的、具有综合表现性的类型,同样也受到自然地理气候、地貌及其水文、森林、农田、湿地等的影响。
二、文化传播因素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济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考古资料证明,一个文化的传播范围大小,与本群族实力大小和活动范围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入侵或融合,向邻近的地理单元扩展,从而影响邻近地区的文化。但是,文化传播与交流往往是双向的。例如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的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三、宗教因素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最初的服饰就与人类最早的宗教仪式有关。服饰作为文化的象征,它不仅在宗教仪式上不可或缺,在宗教情感上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服饰与宗教信仰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巫师。例如,萨满巫师在神事活动中,为了加强做法时的神秘感和威慑力,在祭祀活动中通常身上披挂一些与萨满教观念密切相关的衣裙、饰物等特殊的法衣,并使用法器、按照想象中神的意愿来主持祭祀活动。
四、战争因素在服装发展历史上,战争对服饰的影响是非常深广的。《战国策·赵策二》有赵武灵王“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的记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出现了在赵国最早的正规军装,后来逐渐演变改进为盔甲装备。“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
五、政治因素政治法律环境对服饰的流行也是有影响的。在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凌驾在财产所有权之上,从消费领域直接干涉各阶层的服饰穿着,由权力的分配决定了服饰的分配。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对服装进行严格的限制。如普通百姓不可穿黄色服装,这是因为黄色象征权力,是皇室成员的专利。我国早在西周就已形成了完备的冠服制度,对不同身份等级的服饰规定严格,以后各朝各代都对衣冠服饰的等级差异做了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