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主义名词解释: 亦称“野兽派”。
绘画流派。
20世纪初出现于法国。
1905年巴黎秋季画展(沙龙)上,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等画家的作品因色彩和笔触特异、形象夸张变形而引起强烈反响,评论家伏克塞勒(Louis Vauxeelles)用“野兽的笼子”讥讽之,“野兽主义”由此得名。该派主张用原始眼光或用儿童眼光来观察现象世界,顺从本能进行创作,强调绘画表现主观感受和直觉,用单纯的表现手法表现“只能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真实”。在技法上试图用色彩来表达自我精神,直接从锡管中挤出最鲜艳的颜料,把它们互相并列摆在一起而不用中间色调缓和。其画色彩对比强烈,线条粗犷有力,多用大色块,不用明暗法。企图让人看了画后感到精神上的安慰和舒适。马蒂斯在1908年写的《一个画家的札记》中指出,被描绘的对象须通过译成色与线的简单的、纯粹的平面价值使之实现“本质的东西”。尽管这种“翻译工作”已完全改变了对象原来的形和色,但却使它们上升到理想的状态,达到装饰性和表现性的绝对合一。野兽主义没有固定的组织,各人的画风和技法也各异。野兽主义绘画到1907年达到顶峰,几年后即告消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