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是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选择和接受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欣赏者根据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来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的内涵产生情感共鸣,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孩子美术欣赏活动,有助于丰富孩子的审美经验,促进孩子知、情、意、形和谐发展,促进孩子思维想象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的形成;同时对于培养孩子观察力和创造力,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组织孩子美术欣赏活动时,从活动的准备、程序的设计到活动的组织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首先是要分析孩子因素。孩子是欣赏活动的接受者和体验者,他们在意志、性格、智力兴趣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因此,要求教师在深入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设计美术欣赏活动。其次,是分析活动内容。教师应对所欣赏的美术作品及相关内容(包括作品的主题、类别、形式、艺术特色、创作意图等)进行深入研究,取得全面深刻的理解,然后提出明确的欣赏活动的目标。再次,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欣赏环境,齐备欣赏活动所用的有关用具(如:挂图、实物、幻灯片、录像带等)。
二、要为孩子创造活动气氛。美术欣赏活动是一个由欣赏者对美术作品有关信息进行分析、理解、选择、接受等多环节构成的复杂认识过程。教师必须加以科学引导,以便充分调动孩子进行美术欣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切实突出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育活动指导原则,为孩子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和调动孩子参与美术欣赏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活动过程中,应尽力 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给孩子自己选择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自由,避免把老师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2、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创设舒适、和谐的精神氛围和自由表现的空间。
3、尊重个别差异,接纳不同水平,不强调横向比较。
4、针对孩子在欣赏学习中的困难和需要,恰当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适宜的引导。
三、欣赏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欣赏活动中,要尽量采用直观效果较好的大幅画片、幻灯片及实物,或质量较好的光碟和录像带等,以便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组织形式可分为专题专课欣赏和结合其他课业随堂欣赏两类。前者可用组织欣赏游戏、举办小型孩子画展,或运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教育活动手段孩子观赏等;后者可结合绘画或手工活动穿插一些相关内容(如:民间工艺品,孩子美术作品等)进行欣赏。当然,欣赏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加以选择和使用。
四、运用对话法引导孩子欣赏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话双方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孩子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孩子有自己的探索和想象活动。
2、教师自己要首先对作品进行分析,领悟其内涵,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与作品进行“对话”。在引导孩子欣赏作品时,当好孩子与作品之间审美期待的中介和桥梁,而不能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孩子的感悟和认识,应着力引导孩子通过比较、讨论、交流、思考等,获得最直接的美感体验。
3、教师要引导孩子学会提问、讨论和交流,鼓励孩子发表各自的见解,鼓励孩子用多种方式来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时,还可以就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手法、同一画家不同的绘画作品、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等,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认真比较,找出差异,加深理解。例如:同样是马,徐悲鸿的水墨画《奔马》和马克的油画《蓝马》,在造型、设色、构图、表现手法等方面截然不同,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使孩子在一系列具体直观的观察比较中找出正确结论,并使孩子能够积极参与,主动去理解、去体会、去感知艺术作品的审美特色,逐步提高审美的能力。总之,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活动中教师可单独运用某种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获得更加理想的活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