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军长驱入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清王朝,古典戏曲就在这个政权的统治下,完成了最后的嬗变。
以孔尚任创作的《花扇》和洪界创作的《长生殿》为标志,为传奇这一以文人创作为核心的戏曲艺术形式,画上了圆满的终止符。以李渔为代表的古典戏曲理论研究,在借鉴、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民间声腔剧种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戏曲的大众化、通俗化特点得到充分体现。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大剧种的形成,把戏曲综合表演的优势发挥得淋滴尽致,京剧更是把戏曲表演艺术推向巅峰,为古典戏曲涂抹上了一笔令人难以忘怀的亮丽色彩。清代的声腔剧种清代是地方戏广泛传播流行的重要时期。明末清初,弋阳、青阳等诸多南曲声腔,在长期的共同流传和相互影响过程中逐渐同化了。北方各地流行的民间俗曲日益纠结,终于也形成了新的声腔系统。清代戏曲舞台格外热闹红火,主要包括皮黄、梆子、弦索、民间歌舞戏、多声腔剧种等五大系统,每个系统内又生出许多剧种。一方水土一方音,根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三百六十多个剧种活跃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除了上面提到五大系统之外,还包括少数民族戏剧,构成世界上独有的戏剧景观。
1. 皮黄系统皮黄指西皮和二黄,主要包括京剧、汉剧、徽剧、陕南与鄂北的汉调二黄、湖南常德汉剧的北路和南路、湘剧中的南北路、祁剧中的南北路、桂剧中的南北路、广东粤剧所唱的棉黄、云南滇剧所唱的襄阳腔和胡琴、广东西秦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山东莱芜梆子中的皮黄声腔等。
2. 梆子系统梆子形成很早,到清末民初,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支脉繁多的庞大家族,不仅占领了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大戏舞台,而且一度称雄于京师,远播川、黔、桂、粵,还有青海、新疆等地,成为一个成熟的声腔系统。梆子系统中的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最为古老,此外还包括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上党梆子、莱芜梆子、山东高调梆子、平调梆子、章丘梆子、枣梆等。川剧中的弹戏、滇剧中的丝弦也作为一种梆子声腔存在。
3. 弦索系统弦索腔是由明末清初在山东、河南一带兴起的山坡羊、耍孩儿、柳枝腔、罗罗腔、傍妆台、锁南枝、驻云飞等民间俗曲为基础,并接受其他地方戏的影响演变而成的,因以弦索乐器伴奏而得名,曾有河南调、儿女调、姑娘腔、巫娘腔等称谓。至清末已形成:(1)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苏北、冀南皖北一带。
(2)大弦子戏,流行于鲁南与豫东北交界地带。
(3)丝弦,流行于河北省井陉、石家庄、保定一带,由元人小令和民间俗曲发展而成。
(4)越调,主要流行于河南西南部、湖北襄阳和安徽部分地区,是由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在梆子、皮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4. 民间歌舞戏系统指从民间歌舞及说唱艺术基础上,接受皮黄、梆子、高腔等戏曲剧种影响而产生的歌舞戏,大致包括:(1)湖南、湖北、安徽、陕南一带的花鼓戏,如长沙花鼓、邵阳花鼓、零陵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荆州花鼓、东路花鼓、黄孝花鼓、随县花鼓製阳花鼓、凤阳花鼓、皖南花鼓、商洛花鼓等。
(2)采茶戏,如江西赣东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萍乡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湖北黄梅釆茶戏、广东粤北采茶戏、陕北紫阳采茶戏等。
(3)花灯戏,如四川花灯戏、贵州花灯戏、云南花灯戏等。
(4)秧歌戏,如蔚县秧歌、定县秧歌、雁北秧歌、祁太秧歌、太原秧歌洚州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襄武秧歌、陕北秧歌、韩城秧歌等。
(5)道情戏,如晋北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永济道情、陕北道情、河南道情、宁夏道情等。
5. 多种声腔剧种指多声腔综合大剧种,往往以二合班、班,以至四合班、五合班形式出现,如:川剧由五种声腔组成、湘剧由三种声腔组成、上党梆子由五种声腔组成、婺剧由六种声腔组成、祁剧和桂剧由三种声腔组成、辰河戏由四种声腔组成等。此外清代形成的少数民族戏曲有:藏戏、壮剧、白剧、侗戏、傣戏、布依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