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儒家艺术观重要内容

72次

问题描述:

儒家艺术观重要内容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传统儒家高度重视艺术陶冶、谐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强调艺术的道德内容,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

儒家艺术观念始终和社会生活政治状态紧密关联,在艺术审美上,也以社会性的伦理道德责任为标尺。

(1)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抒发感情。“观”指观察社会和政治。“群”指相互沟通感情。“怨”指批评、抒发不满。“事父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则强调了诗歌的教化作用和认知作用。兴是观、群、怨三者的基础,孔子已经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理活动来实现,明确了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兴观群怨”,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一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对这种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

(2)尽善尽美: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美指艺术形式,善则指艺术作品的内容,孔子把美和善结合起来,体现儒家思想体系中道德至上的内容。“善”是人的内在美,美只是形式表现,只有内容与形式统一才是最高境界。将这种统一的思想应用在人格评价领域,于是有了文质彬彬的概念,就是强调文质统一,体现着儒家在人格理想中对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要求。同时儒家要求美一定要包含道德因素。

(3)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艺术家抒发个人情感时要哀乐适度,要受伦理道德的制约,达到情与理的中和。“中和”这一概念最早出自《礼记·中庸》,中就是合适,和就是和谐,中和之美,要求艺术内部的各种因素和谐适度,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达到这种状态关键就是要“中节”,就是要节制,发乎情止乎礼。要求艺术和美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要辩证把握和处理艺术内部各对立要素,使之彼此制约而又相互依存,从而使艺术达到一种适当、恰到好处的理想境界。中和之美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艺术观念。礼乐文化:礼乐起源于原始宗教和巫术,至周公制礼作乐:礼乐遂逐渐发展成为礼制,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后来孔子对礼乐文化做了进一步阐发和宣扬,礼乐文化中的道德人格因素得到强化,礼乐教化功能凸显,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礼乐文化包含礼文化和乐文化两个方面。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礼”是指规范社会、人生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或道德理性。“乐”则不仅是用以娱乐的音乐与舞蹈:而且是配合“礼”对社会成员进行教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礼乐文化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即教化功能。礼乐教化的目标是让人成为彬彬有礼、品格高尚的君子。就其途径和手段而言: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传统礼乐教化分有礼教、乐教和诗教等不同的方式。礼教是一种礼仪教育,其实际是一种生活教育,培养人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乐教和诗教属于审美教育,其重在通过音乐与诗歌的熏陶感化,涤除邪秽之念,陶冶人的性情,从而引导人们向善。

儒家艺术观重要内容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