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在下便是一个热爱历史的历史系考研狗,胆大包天,来说说对学习历史的看法……不少高校历史老师都选择“历史是什么”这一经典话题作为自己的“开学第一课”,我们学院不知道有没有这样做,因为我是大一下学期才转专业过去的。
虽然说傅斯年先生的一句“历史学即史料学”,便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最好的回但我个人认为,历史即是人类社会进程的映射,它存在于过去,变幻于现在,发展于未来,过去的时光已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现在的时间正在不断渐变为历史,未来的岁月在更远的未来也将成为历史。学历史,不仅是发掘过去,更要从宏观立体上去探查历史,知晓曾经的历史,立足现在的历史,推衍未来的历史,直至从冥冥之中找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白历史背后所反映的飘渺与真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历史不只是生动的历史故事与结论的死记硬背,我们学习的课程中,有一门叫做“史学概论”。现在还依稀记得当初在课上刘老师提了一个观点:大致是人类本体先诞生,之后伴随着环境才有意识出现。而我当初脑洞大开,向老师提出了疑问:“是否要拥有了意识,人才能称之为人?人的身体不过是意识的载体,如果意识产生于猫猫狗狗身上,那它们会不会自视为人而把我们视为其他?”老师可能也觉得我这个想法挺有意思,就讨论了一下。事实上这本质是唯物思想与唯心思想的区别,只不过我自小修习阳明心学,认为“人需有心方为人”。这样与老师热切讨论的机会在大学有很多,原本大学历史就是一个相互讨论、共同进步的学习过程。大学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让你听后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自己的创新意识,在内心中形成自己的史学观。对很多历史事件,你需要有自己的新观点,而不是死板地照搬前人。比如毕业论文的写作,老师会问你论文的创新点在何处,你要是和前人一样那就尴尬了。例如我本人写毕业论文《蜀汉平夷庲降都督府与南中治理》时便因为怕被他人观点左右思维,没有先看前人的研究分析,而是先根据史料和专著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然后再参考前人论文。我发现我和前人的观点不一致,于是就开始想象论文作者在对面,用文字隔空反驳对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诸葛亮时期南中是以安抚为主还是以军事镇压为主、诸葛亮之后南中的内郡化进程是否停滞的问题),不反驳不行啊,我发现我的重要观点和对方几乎完全相反。更重要的是每一个结论的得出,必然是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史料相互关联、各个时空时间前后照应、反复打磨之后的结果。原本这种探究过程对于我等历史系学生而言,就是一种享受。热爱历史,热爱在史料的海洋中探索,竖立自己的逻辑思维、探究能力,以及对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图为家中墙上挂着的历史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