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一句话:你的思维决定你的高度。
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 备份定律:多种可能程序写程序时,程序员必须要有备份。如果硬盘出现故障,代码丢失,没有备份,损失将是相当严重的。备份,一只手的准备。生活亦如此。西方人曾经说过:“学会用左手剪指甲,因为你的右手不一定能永远工作。”这里是备份法则:一个头脑清楚的人,凡事都有两手准备,从不是一根筋走到最后。每个人都希望岁月静好,可现实常常是江水奔流。害怕的不是突然的变故,而是遭遇变故后,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让自己多一份备份,才能给生活多一种可能。
2奥卡姆剃刀定律:删繁就简您是否了解自己在一周内有效地工作所需的时间?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平均每周工作45小时,而其中17小时的工作效率不高。许多人习惯用“多”来赢得胜利,但做得越多,能完成的就越少。因此,我们每天都心力交瘁,又收获不多。要改变现状,先学着简化你的工作。
14世纪,逻辑学家奥卡姆提出了一条“剃刀法则”:拿起剃刀一样,刮掉多余的步骤,将复杂的事物简化为简单。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各国的军事家聚集在一起,商讨对付敌舰“审判日”号的方案,要消灭所有的敌人,又不能破坏船上的硬情报。有些人说潜伏着间谍,有些人说用中子弹,有说用化学毒气,甚至还有人说用次声波武器...极其复杂,但是没有可行的方案。只有一位办事直截了当的警官,他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两岸立两根柱子,中间拉上纳米线,船一经过就会被割掉。”好手总是喜欢一招制敌,打中要害,决不会罗嗦300回合再结束。能够化繁为简的人,都抄“近道”走向成功。
3沃尔森定律:信息在试图提高专业技能时,我们常常忽略了另一件事:信息。许多人比你优秀,但并非比你优秀,而是讯息比你多。美国企业家S·M·沃尔森提出过一条定律:把信息和情报放在第一位,金钱就会滚滚而来。美国弗洛伦萨州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约翰,一个叫哈里,同时应聘进入一家蔬菜贸易公司。
3个月后,约翰直升组长,工资翻倍,哈里还在原地踏步。哈里不满,质问老板,老板说:现在公司准备订一批土豆,你去打听看看。半小时后,哈里急匆匆跑回来汇报,“集农蔬菜批发中心”有土豆卖。老板叫住了他,把约翰喊了过来。约翰有条不紊地说:“20公里外的‘集农蔬菜批发中心’有3家卖土豆的。其中两家是0.9美元一斤,一家是0.8美元一斤。对比发现,0.8美元的不但便宜,质量还要更好。”一位不需要临时外出打听,了解市场的实时动态,掌握咨询和信息的人,不需要竞争,就已经获胜。希望抓住机会,首先要学会发现机会。比别人先得到信息,然后迅速采取行动,这样你,想不成功都很难。
4苹果定律:分清主次如果一堆苹果,有好有坏,你先吃哪个?答案是,先吃好的,把坏的扔掉。因为,如果你先吃坏的,好的也会慢慢变坏,于是你永远也吃不到甘甜的好苹果。这条“苹果定律”,在工作中也同样适用。其实,先做哪件事,比做了多少事,更为重要。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故事: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山德尔博士的一个病人是芝加哥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 当他初次来到山德尔的诊所,整个人都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时刻都有崩溃的危险。 他说,他的办公室有3大张写字台,堆满了报表和文件,事情似乎永远都干不完,快把他逼疯了。山德尔听过之后只给了一点建议:回去之后,把办公室全部清理干净,只留下最重要的文件。 病人照他说的办,清理干净写字台,又把留下的重要文件一一处理完。之后,事情一到,立马办完。 再也没有堆积如山的工作威胁着他,他的身体也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也是时间管理的第一要义:永远先做最重要的事。
5忌鸵鸟综合症:不找借口社会心理学解释说,人们总是试图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并试图找出他们每一个动作都推卸责任,以此来维持自尊,或减轻焦虑,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勇往直前,勇往直前的人,只会在原地踏步。那也是普通人和成功者最大的不同:面对问题,是从外部找原因还是自己找原因。
6反木桶理论:不可替代提高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桶装理论在一段时间内很流行:它告诉人们,桶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它的弱点。这些弱点将决定你的高度。但是在今天的社会分工下,有的人,往往会面面俱到。胜过薄弱环节,是你的专长使你脱颖而出。“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写道:专注于你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应该尽量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不能胜任的领域上,因为从无能到平庸,和从一流到卓越相比,人们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与其在不擅长的领域痛苦挣扎,不如把自己的经历都放在优势的提升上。职场上说的“一专多能零缺陷”,也是一个人最好的能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