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的本体论转向是希腊的本体论(毕因论)转向。
西方世界第一个提出本体论主张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西方自然哲学之父泰利斯,他提出水本体论。其后的哲学家分别提出无限定、气、土、火、四根说、种子说、原子论、存在等本体论学说。在纵向上,学界认为西方哲学主要经历了三次转向:古希腊的本体论(毕因论)转向、近代认识论转向和20世纪的语言论转向。随着哲学的不断深入探索,人类对于自己和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全面,推动着人类的首先是前苏格拉底时期形成了“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先哲们受限于自然现象,提出了朴素唯物观,产生了一种用自然之物来解释客观世界的思想,如泰勒斯的水说、赫拉克利特的火说、阿那克西米亚的气说等(汪子嵩等),认为它们才是事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源,开始具备了形而上学的特征,为其后出现的“本体论转向(Ontological Turn)”奠定了理论基础。真正开始超越自然哲学的当属哲学之父巴门尼德(Parmenides BC515-BC445),他首先区分了存在和非存在,他认为存在是指一切事物的抽象共性,是唯一的、永恒的本源。他也是第一个用“Being(毕因)”来表示世界的本质。巴门尼德将“存在”视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实现了自然哲学到本体论的转向,并使其延续了两千多年。黑格尔将他视为西方哲学的真正开始者。接下来,是苏柏亚三师徒出场了。苏格拉底(Socrates,BC469-BC399)主张观念论,认为“存在即本质”。他的学生柏拉图(Plato,BC427-BC347)循着他的思路,提出了理念论,主张用“理念(Idea)”来概括和表示事物的本质和共性。柏拉图的研究是从“本质之问”到“实存之问”,遵循“自上而下”的思路。自从他的“理念论”之后,古希腊便真正开启了一个追问先验本质的形而上学的研究传统。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Anamnesis)认为:世界的本质仅是一种”理想化形式“,它就只能在心智中通过逻辑推理来掌握。他和苏格拉底都是理性论的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