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被誉为中国教育之父的是谁

253次

问题描述:

被誉为中国教育之父的是谁希望能解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今越城区)人,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者、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开启一代“学 术”与“自由”之风。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少年时期饱读经史,17岁考取秀才,18岁任塾师, 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20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 封建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

1906〜1916年间,他赴德法留学,为兼通中 西文化奠定了基础。

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 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 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曰,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援 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 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和科学作为事业的支柱,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著,影响深远。蔡元培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将其 收入《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全集》中。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主张。

1912年初在出任教育 总长时提出,教育方针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同年2月,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他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与 “超乎政治”两类。隶属于政治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超乎政治的则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他认为,两类 五种教育均不可偏废。为了强兵富国,需要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但“必以 道德为根本”。公民道德即“自由、平等、亲爱”,亦即儒家的“义、恕、仁”。他 把欧洲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同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揉合在一起,主张培养现实社会的完全的人格。但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使人达到最高 精神境界,因此还必须有世界观教育,即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世,领悟最高精神境 界的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 是两个世界的桥梁。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 美育。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他认 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墨守成规,抱残守 阙,持一孔之见,守一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他 说:“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4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他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砥砺德行”, “敬爱师友”;鼓励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进行独立评判,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培养学生自由思考和独立研究学术的能力。蔡元培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他认为学与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 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但学与术虽关系密切,而习之者 旨趣不同,所以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至于文理资料,互有交错,治学者不可局守一门,应当沟通各科界限。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他把北京大学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取消文理各科界限,并且改“学年制”为“选科 制”,使学生能“专精之余,旁及种种有关系之学理”。蔡元培还提出“教育独立” 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 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 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即教育事业应超然于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以外。蔡元培从资产阶级男女平等的思想出发,主张推广和普及女子教育,更开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先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

1912年任教育总长后,立即规定:小学 实行男女同校。继之,1917年任北京孔德学校校长,首开中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1919年,又在北大开创了近代中国大学实行男女同校的先河,在政治和思想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逝世后,毛泽东、周恩来致电悼念,称其“为革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毛泽 东更是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给予这位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开拓者以崇高的赞誉。蔡元培生于动荡剧变的时代,但一生致力于民主和教育事业。他不仅是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著名革命家,而且由于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极 力倡导和推进现代教育,其理论建树和对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深刻影响了我国20 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发展进程,成为当之无愧的我国现代教育之父。

被誉为中国教育之父的是谁

其他答案

中国教育之父的是蔡元培

蔡元培生于动荡剧变的时代,但一生致力于民主和教育事业。他不仅是追随孙

中山先生的著名革命家,而且由于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极 力倡导和推进现代教育,其理论建树和对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深刻影响了我国20 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发展进程,成为当之无愧的我国现代教育之父。

其他答案

中国教育之父是陈鹤琴。他是浙江省上虞县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民国四大教育家之一,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

他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

其他答案

1、如果问起谁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之父”?我们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是哪位中国人,但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位白皮肤的外国人,而且还是一位传教士。他,就是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来华传教士狄考文。

2、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年),国际学界及基督教界公认的近代美国来华著名传教士、教育家、翻译家,是19世纪教会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所创立的文会馆的课程设置模式在教会学校中具有一定典型性。

3、狄考文1836年1月9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坎伯兰县,但狄家不久就加入前往中西部拓荒的行列,因此他的童年是在不断迁徙与充满挑战中度过的;他的父母育有七个子女,狄考文是家中长子,帮助父母克服困难的机会最多,因此锻炼出他健壮的身体、倔强的个性、坚韧的毅力和凡事自己动手做的习惯,而这些素质都有助于他以后来华的传教生涯。后来他们兄妹长大后共有四位离开家乡远赴中国宣教。

4、狄考文进入大学和神学院读书时,在当时美国席卷全国的宗教复兴运动的感召下,他确定自己要做一名海外传教士,到异教国度去撒播基督之爱。几经周折,他选定并最终达成了到中国的心愿,临行前,他向国内的同行们郑重宣告:“我已决定把一生献给中国;我期望住在那里,死在那里,葬在那里。”狄考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5、1863年7月3日,他偕新婚半年的妻子狄邦就列,还有蜜月中的同工郭显德夫妇(参看我的文章:),在纽约登上了远赴中国的帆船,历经5个多月的漫长艰辛海上旅程,于是年12月16日抵达上海。稍作休整后,翌年1月到了山东登州(今蓬莱市),自此直到1908年9月28日于青岛福伯医院去世,狄考文在中国山东生活和工作了整整45个年头,死后葬在了烟台毓璜顶美国北长老会墓地,实现了他年轻时的诺言。

6、狄考文在中国生活的近半个世纪时间,恰恰也是中国社会经历痛苦蜕变的时期,他亲历了这一蜕变过程,也为这一蜕变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晚年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美好的未来。我很高兴有机会做我所能做的使她迈向美好未来的事情。”

7、狄考文年轻时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也信守誓言艰辛备尝兢兢业业忘我奋斗至生命的终点,那是从宗教信仰出发,决心向中国传布上帝之爱,引导中华归主,但在他给中国带来了基督福音、上帝之爱的同时,他也给中国带来了合乎时代进步要求的现代文明。

8、狄考文不但是一位传教士,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从事于教育

其他答案

中国现代教育之父是蔡元培。

(一)生平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