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思潮的主要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方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和空前的灾难。
战后,面对废墟和混乱,西方传统的思想文化面临崩溃和严峻挑战,在反思、探索的氛围中,西方文化思潮出现了一次较大的发展和演变。这个时期,社会文化思潮的最主要的趋势就是力图在痛苦的反思中,批判过去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等等,寻求使西方社会摆脱精神苦闷的新价值观、新人生观、新社会观等等。所以,新思潮在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民族学、语言学、科学学、情报学、未来学、管理学等领域中层出不穷。这个时期,新思潮既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成为社会大众的精神新寄托和渴望,同时,也是思想家、历史学家、艺术家以及经济学家的时尚。客观上看,新的文化思潮恰好是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的真实反映,尽管也存在着变形的反映,但不是它的主流特征。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最早在德国出现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盛行并传播和影响到整个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和法国哲学家萨特,但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两人并不同意使用“存在主义”这个词,所以,存在主义更多的是与萨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存在主义是从人的存在的前提出发,揭示和探寻主观与客观即人与环境的矛盾以及在这种矛盾中的人的自由本质属性。萨特认为,“人是被判了自由的徒刑”,“人没有不自由的自由”。存在主义是一个相对独立和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它包括“存在本体论”、“情感认识论”、“人学辩证法”、“个体伦理学”、“行动历史观”等理论内容。当代的存在主义哲学由于萨特等一批代表人物相继去世,实际上已经衰落了,虽然存在主义的哲学仍有相当大的影响,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已基本解体了。结构主义与存在主义不同,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它是一种包括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学理论等在内的思潮,基本特征是用结构主义这样一种方法论来表述不同领域内的问题。所以,结构主义哲学常常是通过一门具体学科的理论表述反映出来的,不如存在主义哲学那样体系明确。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一个体系,也就是一种结构,语言的特点由语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构成,这个关系构成语言体系,就是语言结构。这个哲学思潮于60年代开始在法国流行,开始时先在不同学科中广泛发展,出现了“结构主义人类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结构主义历史哲学”、“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各种专科流行理论,形成一个新思潮。
70年代后期,结构主义从分科发展到综合,法国的福柯、巴尔特等人通过历史、文艺各方面广泛的综合研究,提出系统的结构主义理论,使其哲学性突出出来。从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发展演变的历史环境看,这两种哲学思潮是相互对立的,兴衰的命运也紧密相联。结构主义作为一个思潮,已和存在主义一样,渐渐消沉下去。但作为专业学科的方法论,结构主义仍然有自己的影响,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历史哲学研究中,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被继续使用。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最早出现于30年代,盛行于60年代,70年代之后开始走向衰落,得名于德国法兰克福市的社会研究所,代表人物早期有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后期有哈贝马斯、施密特等。法兰克福学派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着重研究和分析现实的社会以及个人问题,批判资本主义。该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把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研究领域扩展到语言分析、解释学等方面,使走向衰落的法兰克福学派在一定范围内仍有较大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思想流派,而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思潮概念。
20年代在西欧国家中,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试图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以求有别于苏联,并能适应西欧的具体环境,因而形成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当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布洛赫等人。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特、阿尔都塞、德拉沃尔佩等,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以“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为标志,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阶段的不同理论色彩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不管它怎么发展变化,有几个基本点是较为一致的。这就是反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重新解释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早期与晚期的相互矛盾,强调马克思与恩格斯以及列宁之间的矛盾,特别重视阐述异化学说和人道主义,认为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并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等持怀疑或否定的立场观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多是学者或教授,主要从事纯理论研究,与政治实践有较大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