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东南大学有多少年历史了﹖

134次

问题描述:

东南大学有多少年历史了﹖希望能解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好久好久了。

东南大学有多少年历史了﹖

其他答案

东南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自1902年建校以来,几经风雨,从三江师范学堂、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二三十年代的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再到解放后的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后又于1988年复更名为东南大学。现在的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其他答案

其他答案

19世纪末,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开始采用近代新学制。两江总督刘坤一向清廷上《筹办学堂折》,呈请在江宁(即南京)开办师范学堂。1903年2月,继任总督张之洞上《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并委派缪荃孙率员赴日本考察,随后又聘其为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负责筹建工作。1903年9月,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1905年,因学堂名称意义不清而造成纠纷,易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06年,李瑞清出任监督,停办初级师范本科,增设公共科(即通识科)、分类科(即专业科),创设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图画手工科。1910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已设有地理历史部、国文外国语部、数学物理化学部、农学博物部等4部。1911年辛亥革命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停办。1914年7月15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为校长,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原址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谦聘留美学者郭秉文为教务主任、陈容为学监,让二人回国之前考察欧美教育制度并延揽师资。1915年9月10日,南高师正式开学,最初设国文、理化两部及国文专修科,1920年时已设有文理科(包括国文、英文、哲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和地学共8系)以及体育、工艺、教育、农业、商业、国文、文理共8个专修科。1919年,南高师在中国率先实行选科制(即学分制),同时在教务主任陶行知倡导下,率先推行以教授如何学习为重点的“教学法”以代替“教授法”。12月,校务会议通过陶行知提议的《规定女子旁听法案》,顶住各方压力于翌年正式录取8名女生和50多名女旁听生,成为中国第一所男女同校的高等学校。1918年9月,郭秉文出任南高师校长。1920年4月7日,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提议在南高师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获得一致赞成,随后组建“南京大学筹备委员会”。同年9月,郭秉文等十位发起人联名向国务院和教育部申请设立大学,12月7日获国务会议批准成立国立东南大学。1921年6月6日,东南大学董事会成立,郭秉文任校长,9月正式开学,12月校评议会和教授联席会决定南高师并入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各科系在南高师的基础上陆续增设,至1923年有文理科、教育科、工科、农科、商科共5科20余系。1916年即南高师正式开学的第二年,学校增设工艺专修科,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时为工科的机械工程系。1922年7月茅以升出任东南大学第一任工科主任,1923年3月与杨杏佛、涂羽卿等7名教授联名向学校教授会和评议会提议工科增设土木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得到一致通过,以上三个系为学校的工科传统奠定了基础。经过茅以升的苦心经营,东大工科师资逐步增强,聘请了杨杏佛、涂羽卿、沈祖玮、李世琼等学者任教授,各项设备也逐渐添置齐全。然而,1924年4月东南大学校董事会以学校经费不足为由单方面决定停办工科,郭秉文和茅以升力争保留未果。8月,经与水利局协商,东大工科与河海工程学校合并组建河海工科大学,由茅以升出任首任校长,设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系。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将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和南京农业学校等9所专科以上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遭师生强烈反对,5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由于国民政府试图加强对高等学校的控制,中央大学被卷入上层政治角力,在长达4年的时间内人事动荡、经费遭长期拖欠,大批教师流失,学校教学科研都陷入困境。1932年6月,教育部在国民党中央支持下将中央大学强令解散整理,在上海的医学院及商学院独立建校。8月,罗家伦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任职期间对学校行政进行改革,同时延揽名师、扩建校舍、增购书刊设备,中大从低潮中逐渐恢复,进入郭秉文之后又一个稳步发展的兴盛时期。1935年中大再次创办医学院,至此共有文、理、工、农、医、法、教育(后更名为“师范”)七个学院,直到1949年都是中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1934年,中央大学在南京近郊征地8千亩,准备建设新校园,然而这一工程被1937年7月爆发的抗日战争打断。由于淞沪战事恶化,10月罗家伦决定利用建新校区的经费将学校直接西迁重庆沙坪坝松林坡,11月所有学生顺利抵达,医学院、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则迁往成都华西坝。由于罗家伦的果断决定,中大迁校准备充分,没有遭受大的损失。战争期间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学校还面临日军轰炸的威胁,但在中大师生的努力下,学校规模和水平大大发展,中央大学开始进入其最鼎盛的阶段。当时报考中大的学生十分踊跃,学校1939年在重庆柏溪另建分部容纳低年级新生,还增设航空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气象系、边政系等科系以及工科、医科、文科、法科及师范研究所。1945年抗战胜利后,吴有训出任中大校长主持复员回迁,1946年11月1日在南京开学。文、理、工、法、师范学院和一部分农学院学生在四牌楼本部,理、工、农、医学院的一年级新生在丁家桥二部。至1949年,中央大学各院系无大变更,研究院增设法医、经济、社会三个研究所。此时中大工学院下设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航空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7系,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生理、药理、病理等学科。194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中大校长周鸿经奉命迁校。但中大教职工普遍对国民党丧失去信心,多数教授决定留在南京。周鸿经弃职离校后,中大在***地下组织的主持下先后组成应变委员会、临时校务委员会维持校务、保护校产,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4月1日,南京爆发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游行,遭到军警镇压,中大两名学生遇难。4月23日,解放军开进南京,军管会派赵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梁希主持校务。8月8日,中大接华东教育部通知,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两字),潘菽任校长。1950年,安徽大学土木系和艺术系并入南京大学。这一时期,全校各学院的教学规模处于维持状态,只有工学院仍有一定发展。1949年,工学院由钱钟韩任院长,仍设7个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学生2363人,其中工学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学院976人,占全校的38%,是当时学校最大的学院。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