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情上情真意挚,发自肺腑.臣子对帝王言事,少不了粉饰虚浮之辞,然本文却情真意挚,语语出自肺腑,综观全文,通篇贯穿着一条浓厚的“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情主线,具体以第六、七段为例,在第六段中,作者先自叙生平,以“布衣”写明自己的身份;以“躬耕”、“苟全性命”、“不求闻达”表明自己无意于功名的志趣;用一“卑鄙”概述了自己地位的低微.然而,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草庐,“咨臣以当世之事”,如此宽容的气度,委身以重任,教人如何不感激!更何况,是“败军之际”“受任”,“危难之间”“奉命”!历史选择了他,他当然会竭忠尽智于先主.及至第七段所叙临崩托孤,他深感责任之重大,恐“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还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为的是报答先帝,效忠后主!
2.建议直陈事理,条清缕晰.文章开头指出了形势的严峻:先帝中道崩殂,天下三分,蜀汉疲敝,形势这样危急,但国家仍有希望——“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这样,作者恳切地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一,“诚宜开张圣听”,目的在于“光先帝遗诏,恢弘志士之气”,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作者认为必须清除“妄自菲薄”的思想,防止“引喻失义”的做法.其二,赏罚要严明,作者认为,无论是对宫中的内臣,还是府中的朝官,都应赏罚分明,以取信于民.其三,“亲贤臣,远小人”,作者对文臣武将了如指掌,文中除了极力称赞他们的品行才干外,还特别提到先帝对他们的赞誉和赏识,说明他们是值得信任的.但刘禅即位后,“听信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清丘维屏语),这不能不让诸葛亮忧心,他引用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先汉的“兴隆”与后汉的“倾颓”作对比,说明能否亲贤远佞,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三条建议中肯、充实、清晰.
4.句法上骈散结合,结构上处处照应.汉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汉末,散文受诗赋的影响,明显地向骈俪化方向发展,“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些文字句式整齐,音律和谐,从全篇来看,骈散结合,使文章显得缜密而不呆板,舒徐而不芜杂.另外,文章多处照应,文末“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与首段“开张圣听”相照应;例举文臣武将与“侍卫之臣”,“忠志之士”相照应;“若无兴德之言……以彰其咎”与“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相照应,通篇结构紧凑,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