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进入学校开始学习写字时,老师总告诉我们汉字是最美的方块字,写字时要做到横平竖直。
其实对于刚拿笔的小朋友来说,能够做到横平竖直已属不易,更别说把撇捺写弯曲、写出弧度。拿笔写字时,能做到横平竖直,对于初习写字的小朋友来说,就已经是做得很不错了。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只是做到横平竖直,那未必是一手好字。而事实上是,一些人即便大学毕业,其写出来的字未必就真的能赶上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而练字绝对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历经多年而形成了书写习惯,很难一下就被彻底改掉,因此练字在低学龄段是最佳的矫正窗口期。而过了中学阶段,基本就已经养成了书写的习惯,再要去练字,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也没有时间去练习。当然,写得一手漂亮的字体,其好处自不必说,但是要练好字就需要把心沉静得下来。我们所说的做到横平竖直,只是最练习基本的控笔能力,距离书法之美还有一定的差别。接触到一定的书法知识之后,就会知道书法中没有绝对的横平竖直:直横也有抗肩,往细了分还有凸横、凹横、细腰横,竖也有垂露竖和悬针竖,笔画也有顿笔和收笔。字形上说,也有扁式,圆式,长式,梯式,三角式,斜式,不规则式等等。如果是用毛笔书写,字的这些笔画特征将更为明显。而硬笔也应遵循这些法则。虽然硬笔不如毛笔字的笔画粗,但它也有轻重缓急,粗细变化,两者是同出一脉,万变不离其宗。关于古人练字的故事也有很多,相传米芾在少年时写不好字,直到一次一位赶考的秀才路过米芾的家乡,于是米芾前去向秀才请教。秀才翻看了米芾的临帖后说:“想要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可纸贵,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心想世上哪有这样贵的纸,但出于学字心切,米芾一咬牙借来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三天后拿给我看。”回到家的米芾捧着这张价值五两银子的纸,左看右看,就是不敢轻易动笔。于是又对着字帖,用没蘸了清水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一笔一划地反复琢磨,把字帖中的字都一个个地印在了心里。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正坐在桌前,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而纸上却滴墨未沾。便故作惊讶地问:“你怎么还没写?”米芾才如梦初醒,喃喃地说:“我怕弄废了纸。”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你已经琢磨了三天,就写个字让我看看吧!”米芾抬笔写了个“永”字。秀才一看,字写的遒劲潇洒,便故意问道:“你为什么三年学业不进,三天却能突飞猛进呢?”米芾想了想说:“因为这张纸贵,不敢像以前那样随便写画,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再写。”“对!”秀才说,“学字不光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说完,挥笔在“永”字后面添了七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银子还给米芾,头也不回地走了。王羲之是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世人誉为“书圣”,绍兴市戒珠寺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王羲之自幼勤学书法,勤奋好学。他每天坐在池边练字,送走落日,迎来黎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写完了多少的墨水,也不知写烂了多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他就在池水里洗笔,日久天长,竟将一池的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甚至到了吃饭走路都在揣摩字的结构的程度,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练好字很重要,那么练字就一定要报书法班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并非每个人都要成为书法家,而实际上只要把字写得工整、整洁、大方,就可以了。但是到了三四年级,作业量加大,那些在一二年级时没能将基本笔画练好的孩子,又追求完成作业的速度,从而字体质量更加难以保证。这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基本现状,在作业量大的情况下,还要求孩子一笔一画地写漂亮,势必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从而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从而影响第二天听讲的质量。实际上,练字的途径很多。很多人能写出漂亮的字但是从未报过班,他们是经过临摹优秀书法作品、勤奋练习,才写得一手好字。家长可给孩子购买好的字帖,让孩子描红、临写,这样既能帮助孩子练好字,又可以复习生字,加强生字、词语、名句的积累。无论是书法班老师教授的技巧,还是在临摹中领悟到的书写要点,都要在日常作业中去运用,认真、规范地书写,才能形成稳定的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