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普通人如何去欣赏艺术

251次

问题描述:

普通人如何去欣赏艺术希望能解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我单纯从绘画和视觉艺术方面回答你的问题。

绘画和视觉艺术是同一类艺术形式。是有共同起源的。最早的视觉的艺术相对于现在是有些抽象的。我觉得你可以以现代普世的审美观作为学习的点开始。先看一些简单的能一眼就看明白的写实作品。看多了你就懂得了写实作品里也分中高低档。当然在职业绘画的圈子里,比较高级的说法是绘画不分高低贵贱因为各家的表现形式和表达的内容相去甚远所以比较难评判。但是当你明白了写实绘画的时候,首先绘画就在你心里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位。然后如果你想看懂一些更风格更奇特,或者在常人眼里匪夷所思不可理解的作品是。你就要在艺术史中去搜索答案了。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也没有必要完全的去通读艺术史(当然骨灰级发烧友除外)。比如你看到了一幅罗斯科的画作,你想搞明白他。你可以把画作拍下来,去百度搜一下。看看这个画家的简介,了解一下他的创作背景及创作动机。然后单独的以这个画家的时间线索看一下跟他同一时期的一些画家的风格和创作动机。如果是一个现代的画家那也可以先试着去了解他。这样当你经过几次了解就可以慢慢的在自己的脑中形成一种隐形的联系。就会看到有一些风格有哪一位前辈的影子。是怎么演变的。时间长了你就会为能看出一些门道感到有一种成就感。也可以跟你身边一些不太清楚的朋友分享你的见解。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普通人如何去欣赏艺术

其他答案

每个人的生命都注定了要和一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品相遇,这些艺术的结晶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无论这些艺术品值多少钱?是不是拍卖出了天价?对普通大众来说,天价引起的轰动效果也许只是起到了将高端艺术品迅速拉近到大众面前的作用。刚刚拍出29.57亿元的达芬奇的《救世主》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有个误区,就是总觉得一定要看“懂”才行。所以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想看的人不敢去看,总觉得不懂艺术史论、美学常识、作者生平的自己都不好意思站在画前面。实际上,普通人看艺术品更多的是一种审美过程而非学术研究,在艺术品面前,感官的感受和情绪是最重要的,普通的欣赏者达到怡情悦性的程度即可,其次才到理论和思想的认识与深入。因此,看展最重要的不是能不能看懂,而是能不能激发出感受,能不能与作品产生一种神交。无感受、无交流才是最可怕的。

1. 29亿元拍出的黄胄的《欢腾的草原》 每个人的天性当中都有一种灵性,它往往通过一个人的感受力而表现出来。当人们在感受艺术作品的时候,这种灵性可以判别一个事物是否富有感染力,是否能生动地显现艺术的美。而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和艺术品的时候,这种感受力是尤为重要的。如果你没有太多的艺术领域的知识积累,那么你不妨绕开复杂的创作背景,直接从最小白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开始做起——感觉。跟着感觉走,通过肉眼观察和心灵感觉来判断这件艺术作品或艺术品能不能带给你灵魂的震撼与感动,来判断这件作品的风格是否鲜明,其中蕴藉的情绪或情感是否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来判断这件作品是否能在你脑海和心灵当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些通过感觉来完成的判断就是你对一件艺术作品或艺术品最为简单却最为有效的欣赏方式。

2. 79亿元拍卖成交的潘天寿的《鹰石山花图》 所以,我们应该扔掉完全不必要的内心负担,去除装腔作势,真诚地、自然地去感受艺术作品那种直击心灵的东西。你喜欢或者不喜欢,觉得美或者丑,感受到喜悦震撼或者厌恶反胃,这些都是自由的,这些都是你可以表达的。艺术从来不是让你去懂,而是让你去感知! 每个人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是受到其自身的知识,对于事物的认知、理解,个人经历等等许多因素影响的,人和人之间的种种差异导致其艺术欣赏感受的千差万别。

1. 64亿元拍出的张大千的《瑞士雪山》 因此,人们欣赏艺术的第二个误区可能是:以为贵的艺术品就一定是最美的。艺术品的价格形成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因为艺术品的独创性和作者的美术史地位,也可能因为其与某知名人物收藏或相关联,也许是因为某些机缘巧合被市场所认知,也许是因为作品的极度稀缺性。因为,人们对于艺术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此,天价艺术品未必都能被人们所钟爱。至于对于作品艺术水准的评价,可以这样去理解:同样一幅画,放在人来人往的马路上,不作任何解释,没有人会停下来好好看一看,或许很多人认为就是很平庸的作品;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凡尔赛突出地展览一个月,也许人们都会说那幅画太棒了!拍卖出天价的艺术作品常常就有这样的暗示意义。画作本身艺术水准只是因素之一。

其他答案

当今的大众文化产品更多的是在商业社会中得到了合法化的定位,染上了消费主义的色彩。

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市场价值,生产原则是刺激大众消费。只要能满足并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获取商业利润,无论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大批量包装上市,因而势必造成对人文精神的遮蔽与覆盖。

文化本应是人文价值的天地,如果这一领域由技术理性所占领,不仅文化的生产者,而且文化的传播者和消费者都成了工具。心为形役,心为物役,加上单一乏味的精神快餐的消费模式,造成大众人格的片面化,成为单面人。

同时,与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显得格调不高、内容浅俗,缺乏审美价值。艺术消费是一种审美活动,终极目的是通过提升人的精神品质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感官的享受固然重要,但是人在生活中还需要精神力量来支撑他、激励他、鼓舞他。审美的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们精神的栖息之地,灵魂的皈依之所。如果没有审美的参与,人的精神就会无所寄托,灵魂无所安顿,世界就没有亮色,人生就失去了意义。

提高大众艺术鉴赏力

事实上,大众的喜好并不能用某种定性的“趣味”去概括,大众并不是只喜欢大众文化。就个体的读者而言,一个人可以同时喜爱普鲁斯特和金庸,既爱诗歌又爱唱卡拉OK。个人趣味、人生阅历、年龄都会影响人对艺术类型的选择。他们中的很多人至少是在某些时候也希望能够亲近精英文化和高雅艺术。

因此,精英文化也应走出象牙之塔,回到生活的本真,回到大众生活空间。多举办一些展览,多进行一些文化的交流,将精英文化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展现给他们。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大众的艺术鉴赏力,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水平。培养鉴赏力,首先要从基本的艺术鉴赏素质开始,可以通过学校、媒体等手段来普及艺术基本常识;其次,提高大众艺术文化知识;再次,应培养大众健全的主体精神。

其他答案

艺术分为很多种,去欣赏自己能够理解能够让自己心旷神怡的艺术就好,没必要纠结自己不懂而又深奥的艺术。

比如说,音乐吧,我们普通人听了就是有好听和不好听的感觉,管它是古典乐,流行乐还是摇滚乐,只要能够激起自己身上的活跃细胞就好。

其他答案

一、观整幅作品形

这是普通的、最基础的、最直观的,最符合大众审美的。

二、观局部

对全幅有了整体概念后,再观局部的变化与统一。

三、观字法

细化到每个字及字组,字的传统来源与字组的安排。

四、观笔法

主要是看笔划的笔法起、行丶收、转、折、方、圆的传统功力是否到位。

五、观墨法

作为传统小作品对墨法要求不是很丰富,但大幅作品一定要有变化的墨色。

六、观神釆气息

这是最难的,必须要有专业的训练才能具备的能力。最基本的原则是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的,中庸就是一种中和的生活态度,其实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拿书法的颜色来说,黑色的笔墨和白色的纸张,这两种颜色就表现了一定的和谐之处,极具反差的颜色体现了某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就是中庸的艺术形象。

书法的字体上来看,要求字要写的端正、平稳,当中也体现了中和之美,在中和之中体现了某种思想,笔画之间都是有序的安排着,笔画之间懂得穿插避让,相互呼应,让一个字体显得的和谐而又唯美,书法作品中体现着书法家浓郁的个人风格,每一个书法作品的字体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君子和而不同的道理,虽然平淡,但是不张扬。书法作品当中,有很多方面都体现着阴阳的平衡,阴阳是对立,也是一种统一,体现在书法里面,有黑与白的对应,虚和实的对应,重和轻的对应,刚劲和妩媚的对应,这些变化多端的书法形式都体现了书法的阴阳哲学理论,也表现了书法的与众不同之美。阴阳理论不但体现在书法的字体上,在书法的用笔上,也有很深的体现,比如笔的轻与重,笔锋的藏与露,中锋和侧锋,流畅与混色,浓墨与枯墨等都是用笔方面产生的阴阳理论,而这些用笔形式,总的来说让书法的过程赋予天人合一的感觉。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我们可以看出书法是天然生成的,优秀的书法不是刻意写出来的,而是存在于天地中,与大自然共存,与大自然的和谐相一致,人要服从自然的规律,就要服从天意的思想,这些精华的思想,都在书法里面有很好的体现。所以说欣赏作品气息神采最为难的。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