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科始于隋炀帝,是隋唐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
隋、唐时,“进士科”、“明经科”都算是考试科别,明经科考经学和时务策。进士科除考经学和时务策以外,还要“加考诗赋”。明陈继儒 《群碎录》:“进士科, 隋炀帝大业元年始,后世因之。”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科举以进士科为主,考试诗赋,以声病对偶定优劣,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方面。”进士科在唐代特受重视,《太平广记》卷一七八引唐李肇《唐国史补》:“进士科,始於隋大业中,盛於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科举考试内容,本为时务策五道,贴一大经。永隆二年(681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谓“进士惟诵旧策,皆无实才”,乃加试杂文二篇(诗赋)。后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应试者潜心词章,论者常讥为浮薄。依据清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四记载,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年)登进士第,时四十六岁。唐人科举,进士科最难,明经科较易,因此唐人有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而五十岁登进士第,尚属年轻。难怪孟郊四十六岁登上进士榜,高兴的心情,从其《登科后》一诗来看,几乎把几十年为仕途的努力和艰辛,都一扫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