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县,建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隶属昌州。
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昌州由静南县 迁至大足。至南宋末年(公元1279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凿于初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 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 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 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佛像。此后,州、 县官吏和当地士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法,直到公元907年一965年间营造佛像不断,形成大足石 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在中国北 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 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 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 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 设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自公元892年一1252年的360年间,大足先后建成造像区34处,造像数量占大足石刻总数的 80%左右。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公元892年晚唐景福元年外,其余均为公元1082年一 1252 年北宋元丰至南宋淳佑的170余年间建成。公元13世纪末叶南宋晚期,因战乱石刻造像中断。至15世纪末明代永乐年间,摩崖造像方渐 复苏,一直延及晚清。公元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500年间共有摩崖造像39处,其中虽不乏佳 品,但多为小型造像区,造像数量也不足今大足石刻造像总数的20 。公元965年一1077年的百余年间,摩崖造像停滞,至今全县未发现一龛当时的纪年造像,此时 寺院内供养石刻圆雕造像兴起。今有遗迹可寻或有文可证,县东有大钟寺,县西有石壁寺,县北有 延恩寺等多处。至20世纪80年代,仅大钟寺一处,就出土佛教圆雕纪年造像百多件。公元1078—1173年,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个高潮。自公元1082年大庄园主严逊舍地开凿石 篆山佛、道、儒“三教”造像区起,县境内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后开凿出造像区32处。南山、石门山 造像区和北山多宝塔均于此间建成。始凿于公元892年的北山造像区,历时250多年,亦至公元 1146年南宋绍兴十六年建成。公元1174—1252年的70余年间,时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承持晚唐川西柳 本尊创立的佛教密宗教派,于宝顶山传教。他以弘扬佛法为主旨,清苦70余年,四方募化凿造佛像 近万尊,建成了中国佛教密宗史上唯一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使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其间,县 境其他处造像基本停滞。四方道俗云集赵智凤座下,石刻高手聚集宝顶山竞技献艺。宝顶山成为 中国佛教密宗成都瑜伽派的中心地。公元13世纪末和17世纪中叶,大足曾两度遭受兵灾。“五山”摩崖造像中,除宝顶山圣寿寺两 次焚毁、两度重修外,摩崖造像一直保存完好。“五山”摩崖造像建成后,直到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年,当地民众才在造像区旁增刻观音、山 神、天公地母等少数几个小龛。现基本上保持了唐、宋时期造像的规模和风貌。
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立后,一直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 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以集佛 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 中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 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 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