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前苏联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时代有何作为

299次

问题描述:

前苏联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时代有何作为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1、序言。

苏联解体已近20年,国内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众说纷纭,有的侧重体制因素,有的侧重外来因素,还有的侧重科技因素….当提到科学技术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关系时,往往看到这样的论述:苏联利用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建立并巩固了集中计划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冷战中的苏联集中力量发展军事技术和国防工业,这个方针符合那时科技革命的特征,但偏废民用工业,埋下了隐患,体制已开始不适应。到所谓第四次科技革命时,公有制,计划经济就彻彻底底变为障碍了,技术上的落后,对科技革命的忽视,使苏联社会主义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最终为历史所淘汰。

2、传统观点的解析。传统观点认为,在第三次以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中,苏联虽取得成果,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然而只是片面的粗放式先进:苏联尽管在少数优先发展的项目中取得了成就,但它的缺陷越来越明显。诸如在原子武器和空间技术领域中,苏联的大科学技术实力,来自于政府对资源和人员的集中控制。而其它领域的革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运用计算机部分取代人的脑力劳动和管理活动,使人的智力解放这一点上,就明显不行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一些最具创新性的工作确实个别企业家和古怪的天才完成的,而这些人士在苏联集中管理的经济和科学机构中,要创出自己的路子是很困难的。纵观苏联科学技术的状况,人们很容易发现,它虽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总体水平而言,落后于美,日,西欧诸国。科学技术发展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先进性。而自70年代以来兴起的所谓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其主要标志是信息革命和新能源,新材料革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苏联恰恰在这方面是落后的,其电信系统陈旧不堪。直到90年代初,才力图引进美国技术实现电话通讯的现代化。苏联没有互联网、民用电脑和游戏机,至于信息技术中的光导纤维通讯、人工智能,苏联与西方的差距就更大了。当欧,美,日全力发展朝阳工业,抢占知识经济制高点的时候,正进入后工业时代的时候,苏联还在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等夕阳产业。归根结底,苏联是旧工业国家,它的体制与西方相比落后一个科技时代,无法再提高劳动生产力,注定瓦解。于是乎,某国某修进行虚伪的体改经改就有了合理的借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成了他们掩盖现实,混淆是非的最好武器。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苏联——对于传统观点的实例反驳。苏联解体,红旗落地,墙倒众人推。对于我的辩解和揭露,那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忙碌着的人们或许并不在乎,或许还会嘲笑,毕竟,社会主义离他们已有些遥远,他们已听不到来自“未来”的声音了。可我不同,自诩为唯物主义者,承认客观现实是摸索,理解和遵从的对象,坚信通过勤奋,努力和严谨,这个世界可以变得更加真实,唯物主义者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被迷惑。我在这里还要声明一下:这篇文章主要的作用是辟谣,消除一些历史认识上的空白。再来是起个头,希望大家能够对一些东西引起重视,勿再听信谗言。由于我所学所知还甚少,文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纰漏,还望大家多多包涵。最后,我承认,苏联的总体科技水平与美国相比肯定存在差距,有些方面的差距甚至有5年-10年。我不认同的,是那种违背事实一味非理性贬低苏联,那种不让苏联“全面落后于日,英,德,法”就不罢休的做法。

前苏联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时代有何作为

其他答案

苏联穷兵黩武,偏废民生,是一句菜市大妈都可能冒出来的话,似乎是对苏维埃历史“永不翻案”的定性。然而只要点点细心,就能发现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我在1993年4月《Деловоймир》杂志的第22页上和教授СтанковскаяИринаКантовна(任教于莫斯科高等国际商务学院,该院1988年由苏联意大利联合成立,隶属于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大学,相当于一个系)那里找到了有趣的数据: 据估计,到了苏联末期,60%的机械制造,75%的科研实验及其经费开支与军事相关。军事工业使用着20%的国家能源,全国劳动力中少则有600万人,多则有1200万人在国营企业中从事着与军事相关联的工作。苏联大部分的军工企业位于俄罗斯境内,约有70%。一般认为,当时全苏境内为军事工业服务的制造企业有1700家,而在某些材料中,这一数字还会大得多。 苏联军工联合体涵盖了多个工业部门,如采掘,冶金,运输,所有类型的机械制造,所有类型的通讯,建筑以及航空航天。拥有920个科研机构和多个渠道进行技术可行性研究——验证机的设计和实验。是一个高度纵向一体化的研发生产体系,原因是苏联军方不希望原料供应、组件的生产受到外界影响。 苏联军工企业在当时本国的民用品生产方面也占有不小的比例,为30%。具体而言,军工企业制造了苏联全部的电视机,全部的缝纫机,全部的钟表,97%的电冰箱和录音机,70%的吸尘器和洗衣机,以及60%多的摩托车。【以上数字出自93年4月《Деловоймир》杂志第22页,由俄国家国防委员会**提供】然而,这样的数据在苏联解体后便大为缩水,俄军工企业的民用品生产在92至96年间出现了大幅萎缩(СтанковскаяИринаКантовна讲义里的数据)。

其他答案

老实说,苏联在信息技术领域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还取得了不少成就:不过?不过,这是苏联本土计算机工业最后一次重大突破了。总的来说,苏联人在干啥?一言以蔽之:抄美国人。好吧,但是这是为啥呢?自主创新不好吗?非要依靠美国人?

原因是这样做,保险!

苏联的军方和政治领导者很担心,苏联的电脑科学是闭门造车的发展,而这片领域又大部分尚未开发,充满了不确定性。要是以苏联电脑能力为基础,一旦苏联研究者错失了一个关键性新发展,或是他们的技术轨道走上一个未经测试,却又偏离西方道路的方向,这岂不是危机四伏?要是美国有一天醒悟到苏联本身并没有防卫自己本身的真正计算能力,再转换轨道岂不是太晚了?因此苏联的领导人(很可能是高层所作的决定,由国家安全局提供情报)就采取一条保守而安全的道路:我们就和“他们”一样拥有同样的机器,就算是要复制“他们的”电脑要多花一点时间,毕竟要发动一场大决战,即使在电子回路的技术上落后很多年也没关系,只要有用就好。因此苏联的髙层军事利益竟导致一个诡秘的状态:苏联在信息技术这样一个关键的领域里在技术上依赖美国。

所以呢……

1965年在军事部门的压力下,苏联政府决定采用IBM360型为“经互会”(苏联主导的国际经贸组织)的统一计算机系统的核心,从此以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及数位电脑,后来有一些日本电脑,就成了苏联电脑的常规格式了。苏联的电子研发中心和工厂(全部隶属于国防部)不再发展他们自己设计的电脑和生产线,而从事于盗录工程并再复制每一型电脑,以配合苏联军方的指示。而苏联情报单位克格勃的首要任务是:用尽一切手段来取得最先进的西方技术与机器,尤其是电子方面的。苏联的信息技术革命的主要来源就是在设计和设备方面从西方得到公开和秘密的技术转移。这样做必然会导致时间的落差,因为一台新电脑在市场上露面(或甚至由苏联克格勃的 得到),以及苏联工厂能生产出来,这其间的落差愈来愈长。因为在面临最新技术时,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技术加速度,使得技术的跟进益发困难,既然所有的电子零件及软件都面临同样的过程,因此工业的每个部门都有落差、延宕,而且彼此相互拉扯,以至于技术落差加大。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还约略旗鼓相当的局面,到20世纪80年代就变成了在设计与生产能力上有20年的差距。

总的来说:

创新的做法总是意味着风险,不仅是结果有风险,就是取得必要的资源以从事新的领域的生产能力也有风险。工业生产体系本身并没有内造诱因以达成此一目标,事实上冒着风险创新的行为,就被印烙着可能失败的记号,技术的创新可能没有奖赏反而可能得到制裁就如同在经济管理的其他领域一样,这里是一套简单化、官僚化的逻辑来掌管一切,一切技术决定唯命是从。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